定好鬧鐘,和衣躺下,瞥了一眼:睡眠時長1小時59分。心頭一萬只草泥馬在狂奔。可是,我能說什么呢!自作孽,不可活!再惡毒的話,我都承受得了,畢竟那份自戀的厚重,只有我知道。我愛自己,尤其愛碼字時的自己。那份創造的歡欣讓我體驗到價值感,價值感的認同又提升了自信。沒錯,我是可愛的,也值得被你愛。
雖然眼皮有千鈞重,還是守約去了體育館。本以為就是霞一個人,沒料想,蕓和她的女兒欣也在。打了一會兒,欣坐下觀戰。蕓立馬一臉嫌棄,冷語道:“你就是想著偷懶!怎么又坐下了?”看著孩子委屈的眼神,我連忙說:“恐怕孩子太累了!你們早上那么早!五點多就起床,平日里上學也沒有這么早啊!你們補了多少門啊?沒必要這么累啊!”
“可是她沒有自覺性啊!不盯著她,不讓她補課,還不知道豁成什么樣子呢!”看著欣反感卻又無可奈何的樣子,我心頭一凜:多少對親子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的道理,甚至討厭聽見父母的聲音。而父母呢,當然不勝其累,壓力和焦慮越來越大。孩子被盯成習慣后,一旦有機會脫離父母的視線,那自然是先玩個痛快再說。簡直是分秒必爭地放肆!這樣一來,父母就更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恨不得分分鐘拴在褲腰帶上,寸步不離。
這樣的問題何時有解?無數個疲累的媽媽精神抖擻地表示:拼到高考金榜題名時!從初一算起,時長六年。掐指算算,這樣的煎熬是可忍孰不可忍。好了!我不想進入這樣的惡性循環,該怎么辦呢?仔細分析這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里面的一個隱含條件,那就是——當父母不在時,孩子的表現會更差。
這是一個假設,對吧?事實上,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其實不止這樣一種可能性。你認為呢?但是你選擇相信人性生來都是懶散懈怠的,只有借助外在的監察與督促,只有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恐懼,才能帶給他戰勝墮落的勇氣和力量。如果我要反駁你,或許你會搬來《圣經》中的那段:人性皆墮落,若無上帝監督,則一切必然崩壞。然而這恐怕不是說所有人獨處的時候,都需要上帝之眼來盯著。這或許可以意譯為:慎獨。
不消我來講述過多的這類例子,且拿此刻的你我作比吧!沒有人監督也沒有人催促我來寫下這樣的文字,也沒有人規定你強迫你必須把這篇文字看完。可是我們都堅持到了這里。我放棄了肥皂劇,你放棄了娛樂八卦。我繼續書寫,你繼續閱讀。我呈現思考的過程,你也慢慢進入思考的狀態。為什么?
是的。因為我們需要。我需要這樣一個方式來梳理自己思緒中的混亂。你需要我這樣的一面鏡子來厘清你的紛亂。只要我們靜下心來,不斷回望歲月深處的那個少年,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發現:驅動成長的絕對不是外在的督查,它來源于內心的渴望。一個人為什么會優秀?一定是這個人從他律走到了自律。一個人為什么能自律?
首先是他的心中得有夢想。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在夢想的驅動下,他就有了要好求美的沖動。然而如何將沖動變成行動?讓行動變成一日日的堅持?有人說是興趣,是的。這是起點,我們還要將這興趣變成熱愛。如何才能讓興趣變成熱愛呢?那就是逐漸將它變成自己的特長。所謂特長來源于兩方面,一面是天賦異稟;一面是堅持練習。這世間哪來那么多的天才?
魯迅也說過:我只不過是將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這一句被老師們翻來覆去引用,用來教導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刻苦。不過,這或許是個誤解,“堅持練習”應該改成“享受過程”。這樣的感觸因何而生呢?
某日清晨,讀幼兒園中班的兒子突然跟我說:媽媽,今天早上我不想去上學了!不想去的背后隱匿著怎樣的緣由?“為什么?給我個理由吧!”我一邊給他盛粥,一邊好奇地問。他想了會兒,說了句:“我不想寫字!寫字太累了!”這個理由你能接受嗎?我是不能的,追問:“為什么啊?媽媽都沒有要求過你寫字,你卻經常自己拿出來練習。這不是喜歡寫字的表現嗎?今天怎么又說不喜歡啊?”
“哎呀!媽媽,這不一樣啊!在家里我只寫一會兒。在學校我不停地寫不停地寫,手太酸了!我要累死了!”小家伙夸張地表達,音調不由自主地上揚。還附上了皺眉的表情外加甩手的動作。哈哈!看著這一幕學校寫字的場景再現,我不由笑了,問:“可是你為什么不能慢點寫呢?感覺累了就歇一歇呢?”小家伙認真地搖搖頭:“不行!不行!老師只表揚寫得快的人。我不能停!”
天!老師的表揚讓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擁有了神奇的內驅力。肉體的疼痛可以被克服,他一定在內心暗暗說:堅持堅持再堅持一下下!抱了抱眼前這個小小的男孩兒,我笑著告訴他:好啊!今天早上在家休息一下。小男孩仰起頭開心地說:“媽媽,我們下午早點去!”“好嘞!”
為什么同意孩子不去幼兒園?這不是培養孩子意志力品質的好機會嗎?為什么不告訴孩子做事要堅持?因為我認為所有的講道理都是沒有用的。我不想破壞掉一個幼兒園中班孩子對寫字曾有的熱愛!在書寫中,能接收自己由慢到快的狀態,懂得享受筆墨落在紙上的神奇,最后感受到任務完成帶來的成就感。這才是孩子寫字時的一個完整體驗過程。至于老師的表揚,那只是“額外的獎賞”。
什么是“額外的獎賞”?這是我在《特別的女生薩哈拉》里讀到的一句話。在那本書里,有個孩子說:“學校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事物在這里發生變化,夢想在這里成真,在這里你成長,只要你愿意。”你愿意——這就是內驅力的另一種表達。放棄午休,端坐在這里,我認認真真地打下心底流淌出的這些文字。又想起小說的主人公薩哈拉,她說“也許詩歌本身就是一種考驗,就像灰姑娘的水晶鞋,你穿得上,你就變成了皇后。所以,詩是有用的,但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只有那些‘尺碼合適的人’才能感受到詩歌的力量。”
是什么,讓薩哈拉終于找到自己的水晶鞋,“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寫著美麗的詩篇,傾訴著美麗的夢想!”我們能不能幫助和引領我們的“薩哈拉”擁有夢想和力量?波迪小姐說:“愛學生與其說是老師的主要責任,不如說是一筆額外的獎賞。”閱讀的那一刻,這句話就成了我們閱讀時額外的獎賞。現在,當你路過,讀著我的文字,產生了共鳴亦或思考。這也是賦予我的——一份“額外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