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筆記界面更以往不同,共上傳了3份思維導圖筆記、并臨時增加了“個人感悟”和“讀者來稿”兩個板塊。感謝支持我做思維導圖筆記的每一位讀者,也感謝讀者邦邦所提供的讀書筆記。
簡介
本次收聽的節目是喜馬拉雅專欄《吳曉波頻道》的《騰訊18年的最大秘密》。
上期節目,原創筆記《這幾招讓馬化騰成就騰訊》講述了馬化騰的創業故事,本期節目則接著討論馬化騰的產品觀。
馬化騰曾邀請張曉龍的郵箱團隊接手QQ郵箱團隊,因為其 “用戶體驗”做得好。從一開始界面的復雜、到后來的簡約風格,張曉龍將QQ郵箱變成一個白癡級的產品、隱藏了他作為熟練用戶或產品開發者的身份。
馬化騰作為中國的第一批產品經理,將用戶口碑看作其第一個驗金石。而在上一節就已經提到的互聯網黃金法則 “小步、快跑、迭代、試錯”,使騰訊的產品都能迅速跟得上客戶的需求變化、得以生存。拿我們最熟悉的微信來說,它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第七代了。
另外,極簡主義也是騰訊的一大魅力——少就是多,小就是美。
騰訊有非常著名的四大支柱性產品——QQ秀、QQ空間、QQ游戲和微信。這四個產品全部都不是馬化騰的決策,相反都是邊緣團隊創新的結果。為什么騰訊能夠抓住這些機會呢?
《顛覆式創新》曾提到,互聯網創新發生在底層、邊緣。騰訊的組織結構——技術+運營的模式,使得一個團隊能在掌控技術層面的同時、迅速把握用戶的需求。其次,騰訊的內部賽馬機制也使得各大團隊卯足了勁兒、以成敗論英雄。
當年,有兩個仿美國Kik的產品;一個是雷軍的米聊,另一個是張曉龍的微信。前者是由科班團隊開發的,而后者是由郵箱團隊這個邊緣團隊開發的。然而誰能獲得馬化騰的支持,只有用戶說了算。在騰訊,只有以成敗論英雄。
馬化騰作為決策者,在公司的金字塔尖觀察邊緣的每一個突擊隊所發生的變化。再通過內部賽馬機制將核心能力、即流量能力和資本能力,分配給最好的團隊。
在互聯網領域,沒有一個產品是終極產品;每個人以及每一家企業都要面對用戶細微的變革和需求及時做出應對。這就是騰訊這18年來在戰略上的指導思想——“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重點導讀
1. 優秀產品經理的定義
2. 騰訊的四大產品
3. 騰訊能靠邊緣產品取勝的原因
4. 內部賽馬機制
5. “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思維導圖筆記
個人感悟
幻影在“鹿笙小記滿月記” 的月回顧中曾提到,在開通公眾號之前有很多顧慮。擔心文章質量不夠好、排版不夠漂亮、跟讀者朋友的互動不夠多,所以拖了二十多天才行動起來。
事實證明,這些顧慮都是多余的。當我開始嘗試之后,自然而然就能發現讀者的關注點以及他們的需求變化。例如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筆記的版面,已經前后經歷了四五次迭代。我一直在思索,將同樣的內容用怎樣的方式去展現才能讓讀者接受。通過不斷地嘗試、修改才有了今天的版面。
馬化騰的 “小步、快跑、迭代、試錯” 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
人們都說2013年、2014年是微信公眾號的紅利年,現在再入駐這個平臺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并不贊同。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我們新一批的公眾號運營者通過經營能發現讀者的需求,不斷地將內容、排版進行更新。慢慢地,我們的敏銳度被大大提升。
即使這個平臺的輝煌不再,我們也能帶著這種敏銳度去迅速適應其他的平臺、行業。試問,現在還有什么行業能離得開互聯網呢?
很高興自己當初能鼓起勇氣作出嘗試,很欣慰自己從不放棄、一直探尋最優的界面。不管關注 “鹿笙小記”的朋友們有多少,我相信這片自留地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請大家關注界面及內容的每一處細節變化,因為它可能是我根據你們的需求做出的小小的努力;也歡迎你留下任何形式的反饋,“鹿笙小記”還需要成長。
拓展閱讀
1. 張曉龍
2.《騰訊傳》
3.《顛覆式創新》
4. 美國的kik
讀者來稿
我將上一期筆記原創筆記《這幾招讓馬化騰成就騰訊》在簡書平臺上發出后,有一位讀者邦邦給我留言。我們的對話如下。
他看完筆記躍躍一試,想要閱讀吳曉波老師的《騰訊傳》,我鼓勵他跟我交換讀書筆記。三天之后,他讀完了全書、并將第一章的筆記發給了我。
我非常佩服這位90后的態度及行動力。有時候,比別人多努力那么一點點,就往前跨出了一大步。不是嗎?
我將兩個人所做的思維導圖筆記都貼在下面。沒有誰做得更好,只有誰更努力而已。
“邦邦:喜歡文字和音樂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小胖紙。”
不論是他的行動力,還是漂亮的書法、高度的總結,都值得贊揚。通過這篇筆記收到的所有贊賞,我都會一分不差地轉發給他。希望大家能鼓勵一下這位勤奮的90后。
幻影的筆記如下:
我并不是什么思維導圖的大師,只能算得上是一個試錯者。在試錯的過程中有了一點點成就。讀者朋友們紛紛跟我留言,問我思維導圖難不難學、有沒有用。我粗略地回答了一下,并鼓勵他們做一篇簡單的筆記發給我看;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問我的人不下20個,只有三四個人發給過我(其中一位朋友的筆記我也將在月底展示)。我一邊很可惜、那些沒有行動的朋友們體會不到這個工具的好處,一邊很想跟他們分享我的所得。不過只有用過這種工具的人才有體會、只有體會過了再討論才有意義。我無能為力。
在此呼吁讀者朋友們,歡迎你們將《騰訊傳》第一章的思維導圖筆記發送給我。我們共同學習,一定會走得更快,對嗎?
往期精彩:
筆記 | 《這幾招讓馬化騰成就騰訊》
筆記 | 《自由職業者的時代到來了》
筆記 | 《如何轉型?聽聽這三個鞋子的故事》
筆記 | 《為什么你還喜歡蘋果手機》
《硅谷已經不再談互聯網了》原創聽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