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身邊的圈子和朋友們大都是自己的同齡人,看法和觀點也與自己大致相同,因為“志同道合”嘛。但隨著心智的逐漸成熟(容我這么夸贊自己,得意臉),我現在更希望聽到那些不一樣的聲音,尤其是當這種聲音來自于你所尊敬的人,那些擁有豐富經驗的“過來人”,會對你有著不一樣的指導意義。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回想一下自己三年前剛工作的想法,或5年前還在讀書時的想法,與現在的自己想法相比,就有著很大的差別。
怎么約?
當然不做調查貿然約行家的做法也不可取,因為你要花費一定的金錢(200-幾千不等)以及時間(約談時間要求為1小時,但實際上總會超出,一般2小時左右可以結束,也看到有人評價說聊得來談了4-5個小時的)。其實相比金錢,你的時間和精力才是最寶貴的,因為它們真的是不可逆,一去不復回。所以,提前的背景調查是不可少的。我的個人經驗就是,先根據你自己的需求去找相關領域,然后通過搜索排名確定范圍,最后根據約見評價去確定你要約的那個行家。
確定好行家之后,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在行的界面會彈出一個頁面,需要你陳述自己的問題,并對自己的經驗做一個描述。這首先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我們約見行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帶著問題去見面,最終的理想結果也是通過約見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在確定好問題之后,需要你選擇一個約定的時間和地點,當然最終也需要行家同意,你們最終達成時間和地點上的一致,約見的第一步就走完了。
前期準備
其實達成約見共識之后,行家會和你在前期再做一些交流。比如我約見的行家就先加了微信,然后針對我的問題,讓我進一步提供一些信息給他,比如:你的個性描述,對自我能力和技能的評價,平時如何獲取知識或提升技能的以及其他可以分享的信息。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實用,因為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由于自己沒有認真思考的結果,如果有針對性的進行思考,那么很多問題的答案其實是水到渠成的。因此,通過前提的思考,其實我本身就對自己的問題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心里有底了。
當面交流
當面交流的過程其實是比較愉快的,行家一開始就介紹:我希望我今晚給你提供的建議,你可以選擇是否采納,我希望你只是作為參考,并且有自己的判斷。接著介紹了交流的大概流程,第一部分,針對我的個人信息進一步提問;第二部分,介紹行家自身的經驗以及他自己總結的知識管理體系;第三部分,詳細解答我提出的問題。交流的過程非常愉快,我獲取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關于我感興趣的行業、關于我的優點、關于未來的規劃以及如何解決我自身的疑慮。
寫在最后,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
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要學會如何利用有效率的工具、從正確的渠道獲取知識,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知識付費,用知識管理牛人采銅的話來講,這是一件長半衰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需要得到一些專業人士的建議,身邊又沒有類似的渠道,那么非常建議你去在行看一看,有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可以提供咨詢。當然,挑選的過程也很重要,建議多做些背景調查,或是研究下評論,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行家的質量。
這時代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