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悲劇的盡頭,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一幕讓無數人悲憫震撼。
弗洛伊德據此提出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認為是每個人本身的性沖動導致了這場悲劇。而傳統的理解,這場悲劇要歸咎于不公的命運,俄狄浦斯不但無罪,反而是對抗不公命運的英雄。
然而,我卻認為,俄狄浦斯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所有的一切緣起,并非神所織造的不公正的命運,而是人類的弱點本身。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一向繁榮的忒拜(底比斯)遭到突如其來的厄運,俄狄浦斯王為了驅逐厄運,對很久以前老王的死亡案展開追尋。
然而,他的追尋卻注定指向自身:正是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拉伊俄斯,并娶了自己的母親伊俄卡斯忒,還生下許多兒女。故事的最后,伊俄卡斯忒在羞憤中上吊自殺,俄狄浦斯用她胸前的金別針自刺雙眼,自我放逐。
若我們分析整個事件,毫無疑問,可以將這痛苦的悲劇歸結于兩個節點:
一,老王拉伊俄斯得知兒子殺父的命運,在孩子出生不到三天,釘住他的左右腳跟,派人扔到沒有人跡的深山。
二,老王拉伊俄斯與兒子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相遇。老王無禮的讓俄狄浦斯讓路,并用刺棍擊打他的頭部,俄狄浦斯暴怒之下,將他和從者全部殺死。
從這兩起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對父子共同的兇惡性格。首先是老王,他為了一個預言和自身的安全,毫無人性的釘住兒子的腳跟,扔往深山,絲毫不顧念父子之情;而后與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相遇,蠻不講理要求對方讓路,痛打他的頭部,仗勢欺人,倚老賣老。
如果他知曉進退,與人為善,顯然不會遭到橫死的命運,或者,他能遇到一個知曉進退,與人為善的,也不會死。但他偏偏遇到了俄狄浦斯。俄狄浦斯顯然與父親一脈相承,同樣具備這種暴虐兇殘的性格。他為了這場讓路沖突,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部殺死。
在追查當中,俄狄浦斯詢問盲眼預言家誰是兇手,預言家不愿說明,他反而指責預言家就是兇手,預言家明示之后,他又大加侮辱,懷疑這是妻弟克瑞翁的陰謀,打算將其處死。克瑞翁感嘆道:“你盛怒時是那樣兇狠,讓步時是那樣陰沉。”
在故事的最后,真相大白,王后自縊身亡,俄狄浦斯用王后胸前的金別針不斷自刺雙眼,顯示出他的性格相當極端。
俄狄浦斯將自己悲劇的命運歸結于神的不義:他們明明可以改變一切,卻默許它們的發生。而我想說:“人們自己做錯了,卻來怨神!”改變這一切的主人公并非任何神明,而正是俄狄浦斯本身,他暴虐的行徑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俄狄浦斯到最后都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自責。他像項羽一樣,將這種罪過的原因推給天,從而“英雄氣質”的承擔這不公的命運,其實這只是他虛假的自我蒙騙,自我滿足。
他將過錯歸于上天,將勇于承擔過錯的榮耀歸于自己,卻從未思考過,自己本身在這場悲劇中是否有錯。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今天所做的。我們埋怨著父母不是富貴家庭,卻忘了自己做出努力,埋怨著戀人不夠體貼,卻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付出。
讓我們回到當年那個三岔路口。假如,俄狄浦斯雖然看不慣老王的囂張舉止,但仍然抑制住了自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那么,就不會發生殺父娶母的悲劇。退一步講,即使他將他們打一頓,并沒有全部殺死,也不會有這樣的命運。
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暴怒殺人,這種行徑本身就是在追逐邪惡的命運。即使存在某種掌控命運的神祇,做好自己,就是對抗邪惡命運的最大武器。
人一生的命運好壞,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方才知曉。這一點上,活著的人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追尋一種安心的“幸福”。是韓愈所說的“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的幸福,
好人一生平安。道家名勝樓觀臺上有一幅楹聯:“存心邪僻,縱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
命運終究握在自己的手掌之間,做好自己,便是幸福光芒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