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是一本萬維剛老師文章和書評的集合,整本書主要講的是“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反常識思維”,講了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容易出現的一些認知偏差;第二部分則是“成功學的解藥”,解密那些成功學;第三部分主要講了“科學素養”,我們該用什么態度看待一些科學研究成果。
反常識思維
反常識思維
反常識思維這篇文章里面有個例子講了煽情的好處。例子是有個研究做了個測試,給每個人五美元報酬,同時給他們不同的募捐信,一封是說某個地方幾百萬人食物短缺,另一封是說具體某個地方的名叫 Rokia 的七歲小姑涼經常挨餓,募捐能幫她獲得更好的教育和衛生條件。結果后者收到的募捐平均是2.38美元,前者是1.14美元。這個捐款實驗證明,統計數字的力量遠遠比不上一個人,一個具體的人。我覺得這其實也能解釋微博上有些信息如果只是舉出哪個地方受災了怎么樣,大多數人只是看客。但是如果有一個具體的案例,列出受害人的一二三四五,這時候就會群情激奮,各種要求公道。大概是后者更有代入感吧。
這篇文章還批判了“文人思維”,其實就是想當然思維,直覺思維。比如提到了取舍,有些事情是不能同時做到的:用純天然的方法種植的有機農業,保護環境,取消人口控制,讓每一個人吃飽穿暖。實際上,根據統計,即使是有機食物,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我聯想到最近經常出沒于媒體頭條的崔永元和他的反轉基因大業,有點典型的文人思維的意味,反正轉基因感覺就是不好的,問原因嘛也只能說出一些來源可信度存疑的證據,基于統計學的證據是萬萬沒有的。
別想說服我
這篇文章則講了我們普遍存在的確認偏誤。
互聯網很可能加劇了觀念陣營的劃分。在網上,你連換臺都不用,搜索引擎會自動根據你的喜好為你提供信息。我相信氣候學家對全球變暖的預測言過其實,我認為絕不可以廢除死刑,我使用蘋果手機,我還要求豆漿必須是甜的,豆腐腦必須是咸的————在這些原則問題上我從來不跟人開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發出違背我理念的言論怎么辦?我會果斷取消對他的關注。我們完全有權這么做,難道有人上微博是為了找氣受嗎?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甚至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會形成一個“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人們的觀念將會變得越來越極端。
有鑒于此,約翰遜號召我們改變對信息的消費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議是:要主動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
這讓我想起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里面說的千萬不要讓意識形態控制自己,要盡量的保持公平和客觀,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最簡單概率論的五個智慧
- 隨機
偶然的錯誤不值得深究,成績也不值得深究。
失敗者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應該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僥幸的。
- 誤差
所以“真實值”,非常不易得,而且別忘了科學實驗是非常理想化的事件。大多數事情根本沒機會多次測量。既然如此,我們對測量結果的解讀就又要加一層小心。如果只測一次,那么對這一次測量的結果又該怎么解讀?
有了誤差的概念,我們就要學會忽略誤差范圍內的任何波動。
考試成績也是如此,假設一個同學考了兩次才過英語四級,第一次57分,第二次63分。他說這是略有進步,我說你這不叫進步,叫都在測量誤差范圍之內。
- 賭徒謬誤
人們常常錯誤地理解隨機性和大數定律——以為隨機就意味著均勻。如果過去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不那么均勻,人們會錯誤地以為未來的事情會盡量往“抹平”的方向走。但是大數定律的工作機制不是跟過去搞平衡,它的真實意思是說如果未來再進行非常非常多次的實驗,你會得到非常多的幾種情況,以至于它們此前的一點點差異微不足道。
- 在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
發現規律是人的本能,大自然中很多事情的確是有規律的。但是我們的本能工作的如此之好,以至于我們能夠在明明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很多事情其實真的只是隨機,但我們就是能找出規律。或許用規律能夠解釋過去,但是預測未來怕是做不到的吧。
- 小數定律
如果數據少,隨機現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隨機”,甚至非常整齊,感覺就好像真有規律一樣。這是因為如果統計數字很少,就很容易出現特別不均勻的情況,甚至會表現為各種極端情況,而這些情況可能跟本性一點關系都沒有。
一顆陰謀論的心
我的理論沒有什么進一步的證據,而且我也不需要什么進一步的證據,但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其實“不自然”的事件,我發現其背后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解讀,就是陰謀論。
所有陰謀論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模式,就是不承認巧合,不承認有些事情是自然發生的,認為一切的背后都有聯系、有目的。
合理性與可能性
很多描述增大了合理性的同時降低了可能性,但是人們仍然認為那個合理性高的發生的概率大,即使它的可能性更低。
成功學的解藥
自控力和意志力對于成功是有很大幫助的,盡管亞裔只占美國人口的4%,但亞裔學生卻能占到頂級名校的四分之一。有實驗發現,中國小孩兩歲開始就比美國小孩有更強的自控能力。我覺得這方面,文化傳統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吧,比如我們會在很小的時候就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所以,傳統的中國教育還是有它的長處的。
匹夫怎樣逆襲
優勢和劣勢可以相互轉化。格拉德威爾說,一般有創造性的人物,都要有點特立獨行的氣質:要敢于做一些社會上通常認為不應該做的事。你不是去適應這個社會,而是讓這個社會去適應你。他們追求取勝,他們根本不追求別人的喜歡。
維護現有的社會格局和強調遵守游戲規則,那是高富帥的事,而改變規則則是屌絲的特權。
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
或許時間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的是刻意練習,不斷地跳出舒適區,在學習區內練習。最好是有該領域內的大師,能及時地給你反饋,不斷修正,然后不斷地重復重復,這樣總能夠成為領域內的優秀人物。
筆記本就是力量
雖然當下搜索引擎能夠搜到幾乎所有的知識,但是頭腦中真正的知識還是很重要的,而通過個人筆記本來不斷總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就能夠幫助我們長知識。
真正的專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識體系。這套體系就如同長在它們心中的一顆不斷生枝長葉的樹,又如同一張隨時變大變復雜的網。每當有新的知識進來,他們都知道該把這個知識放到體系的什么位置上去。有人管這套體系叫做心智模式,有人管它叫矩陣。有了這套體系,你才能夠對相關事物做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斷,而不是靠什么靈感或者直覺。
用強力研讀書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人們大部分的知識還是來自于弱聯系。
霍金的答案
理解這個世界有兩個辦法,只動腦不動手,還有就是動手實驗,實踐出真知。
很多東西無法被證偽是因為即使能夠設計出實驗,也很難去做到。所以有些學說無法被證偽,比如靈魂轉世什么的。
很多人沒有相關性思維,比如有文章就說:中國80%的青少年犯罪與網癮有關,中國20%的網癮少年有違法犯罪行為。可是我們假設一個國家80%的青少年有網癮,而這個國家的青少年犯罪概率是20%呢,那么犯罪其實就與網癮毫無關系了,這個錯誤就是沒有建立對照組,除非你能夠證明網癮少年的犯罪率的確更高。這就好比列舉再多的發達的民主國家,也不能說明民主與發達的相關性。
很多醫學研究的論文哪怕是頂級論文,很多結論也都是錯誤的。很多時候把學術論文推廣為真實世界的真理,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其實很多科學研究是錯進錯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