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好書,作者是萬維鋼,我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和整理者。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讀到本書的最后,即使讀了兩遍,還是有點吃力。因為這一節講了很多物理知識,真正的理工科思維,而本書的主旨也是用理工科的思維理解世界。那要去理解這個世界,就需要知道什么樣的思維才能稱為理工科思維。再回想第一章,反常識思維,講了很多數學,很多規律,讓我們在紛雜的世界中,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保持清醒。撇去表層浮動的油脂,看到隱藏在底下流動的清水。所以說,概率論的五個智慧也好,還是健康的經濟學,第一章更重要的是教我們用數學的知識去理性看這個世界。那第三章,是不是就是教我們用物理的角度去看世界呢。
要知道,宇宙最開始是物理的宇宙。可以說宇宙的基本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想要破解世界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看書,一個辦法是自己上手干。看書學科學并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物理學家一般都是發明家,他們了解世界更喜歡動手去試試。在你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假設你會說話,但是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這時給你一個杯子,問你,放手會發生什么事?你可以回答得出來嗎,只有你放開手才知道會發生什么。所以,會求解各種抽象難題,再厲害也是紙上談兵;而能把知識活學活用,才是真本事。所以,想要理解世界,還要去試試。
物理學的邏輯和霍金的答案
判斷一個物理理論的好壞不在于這個是否符合人們的直覺,或者是否夠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預言。
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想要形成足以形成我們這個宇宙的暴漲,宇宙起源的初始條件必須滿足無比嚴格的要求,這看起來就好像經過精心設計一樣。而宇宙中各種物理參數又是為什么如此恰到好處,就像氦(He)這個元素,只能是7/1000,不能是6/1000也不能是8/1000,這樣剛好使得He與H可以相互轉化,那為什么會如此周密呢?
霍金在書里給出了一個不需要設計者的答案,甚至給出了一個預言:如果宇宙真是那樣誕生的,那么在微波背景輻射中應該能觀測到某種精微的特征,這種特征目前的觀測手段還看不到,但將來或許可以看到。
一個好的物理理論必須不但能解釋已知的現象,還要對未知的現象作出預言。
不妨用物理的角度去看世界,并且去認證世界,會讓我們看到世界運行的規律。
破鬼論
在種種的神話故事中,還有各種各樣的鬼片電影中,都讓我們產生錯覺,這個世界有沒有鬼,有沒有靈魂轉世?在我們的印象中,絕大多數的鬼都是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怨或者恨,投不了胎,而郁積變成鬼,那有沒有鬼呢?答案是,無論有沒有鬼,我們都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統計,去測試,乃至于得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所以,哪怕是鬼問題,唯一正確的判斷方法仍然是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才是我們可信賴的工具。
擺脫童稚狀態
這一小節和第一章的“反常識”思維類似,告訴我們要保持理性。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東西,還要看到事實的真相。舉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歷史。你猜猜我是多少歲接觸電腦的呢?7歲?10歲?作為一個90后,被譽為互聯網一代,如果我說我第一次接觸電腦是18歲你信不信。還真的是,因為那時候家長老師視電腦如虎,在他們看來上網的都是不聽話的,不愛學習的孩子。因為他們聽了太多什么網癮少年猝死,網吧出現群架斗毆事件,上網打游戲耽誤學習……更離譜的是,那時候學校專門成立特別行動小組去網吧抓學生,所以我的中學時代一直不敢和網絡連接。以至于現在只會最簡單的電腦操作。雖然有很多使用網絡不良的報道,但背后真的是上網會阻礙發展嗎?在人人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時代,這絕對是一個不攻自破的謊言。想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需要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雖然科學走的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有這么做,我們才能擺脫童稚狀態。
科學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就像物理學家從不執著于任何一個物理理論,科學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怎樣才算主流科學?你必須得用現有的理論去解釋你新的理論。科學不是只是想得正確,還要可驗證。
要用理工科的思維去理解這個世界,看到世界的本質,不被現象綁架。用科學的、懷疑的眼光去看問題,科學是發展的,還是可驗證的。這是第三章帶給我最大的啟示。
讀完《萬萬沒想到》不僅僅是收獲了成功學的解藥,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全新理解世界的方法——理工科思維。不僅僅可以用數學規律和物理知識去科學地理解現象,更重要的是連成功都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獲取的。
只有這么神奇,才萬萬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