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隨筆15—抱持
? ? ? 今天,宋心惠導師講了“抱持”一詞。在心理學中,就是指母親能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簡單點講就是言語、動作什么的給予別人的一種暗示性支持。我認為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暗示性支持。
? ? ? 這種暗示性支持怎樣理解呢?宋導師給我們講了一個《獅子王》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獅子王》里面小獅子辛巴對老獅子說,我是森林之王;老獅子就說:你是森林之王。這就是對他的狀態的肯定,就是:你的確很棒。結果,辛巴經歷重重磨難,終于成為真正的森林之王。落地到教育孩子來說,比如,孩子說“我是世界的主人”,剛說完,就遇到一緊急事,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抱持性的父親,這個時候,就會把他抱在懷里說:別怕,爸爸在這兒。接納他的害怕,就是支持:爸爸在這,我會支持你。這樣的孩子,就害怕自己真的有時候顯得弱小,因為他知道有一個更強大的人會保護自己。
? ? ? 但是,現實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難得到這樣的抱持性成長環境。特別是在當下“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教育環境下,很多家長認為管得緊一點,孩子就會發展得好一點。不要說家長抱持孩子的焦慮與憤怒了,很多家長能夠做到不把自己的焦慮、憤怒遷怒到孩子身上都算不錯了。我就是一個典型的毫無抱持性的家長,在家里看到孩子有一點空閑,心里就著急得要命,氣不過就講兩句道理,孰不知,這樣反而更會給孩子頭上上了一道“緊箍咒”,試想想,頭上戴著“緊箍咒”的人,又怎能輕松、愉悅地去學習呢?這就是典型的無抱持感的家長,必然也造成無抱持感的家庭,從而也就給孩子一個無抱持感的家庭環境。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想學習好是很難的。
? ? ? 那什么樣的才是“抱持性環境”呢?怎樣打造“抱持性環境”呢?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一個心靈療愈和成長的“抱持性環境”理論,簡單的意思就是跟穿小鞋的意思相反,給他穿大鞋。溫尼科特認為,每個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很多的憤怒,這些憤怒需要得到表達和接納。如果孩子的撫養者能夠完全欣賞的接納孩子的憤怒,以良好的心態,耐心的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并且讓孩子看到父母在應對他們的憤怒后能夠安然無恙。那么這個時候,孩子會將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內化成自己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用緩和的態度來處理自己的焦慮和憤怒,讓自己逐步成長為一個既能寬容自己、也能理解別人的人。
? ? ? 抱持性環境就像是植物成長所需的陽光和雨露,孩子成長過程中更需要“陽光和雨露”,讓孩子茁壯成長,持續給予孩子強大的力量,讓他更有力量。這就需要學習創造這種“抱持性環境”,讓孩子成長得更舒服、更開心。幸福最終指向學習,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有目的有方向就會有效果。當真正成長起來時,誰在你身邊都有被抱持的感覺。
? ? ? 2018年5月27日2:11? 陳濤? ? 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