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智慧、不卑不亢、內外兼修則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首先“智慧”的“”智“”表達:“知日”和”日知”
知日:日即為天,即天道,知日也就是要懂得自然的規律,懂得人性,懂得事物的法則
日知:就是每天都要學習,有新的知識和智慧,強調汲取性,空杯心態,每個人每天都是一種學生身份。
“慧”字,是彗和心組成,彗是壞的意思,比如彗星,就是掃把星,但彗如果能有一個好心腸,也會變成智慧的慧,即強調要有一副好心。
慧字中“心”的另一層含義是指比地大的是天,比天大的即人的胸懷也就是人的心。強調要有寬廣的胸懷:能容人、容事、處事不驚。
所以智慧就是:1.懂得自然的規律和萬物的法則;2.每天都能學習、汲取,保持空杯心態;3.有一副好心腸;4.有寬廣的胸懷成就他人。
說一下不卑不亢
這是一個很難做到的均衡點:語言對人的評價很容易不恰當,很容易讓被評價人對自己產生過高或過低的判斷。所以不卑不亢這個均衡點挺難得,注意身邊的人與事,能掌握好這個火候的一般都是經歷過事的人。
卑容易讓人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缺失動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失去理想和信念。大家對卑人有的也只有憐憫而不愿與之合作。
亢會蒙蔽自己,產生錯誤的判斷和預估。并且大家對亢者都會避而遠之,不聚人心。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就是一種不卑不亢的狀態。
內外兼修:廣義的內外兼修是指:內即認知和理念,通過讀書、感悟、聽人傳授等渠道獲得的認知。外是指做事和行為,業務能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行的過程中也會有悟到認知,在悟的過程中曾經經歷的行為又能幫助領悟。二者單一不可,古代有很多腐儒,就是內太高而行太差,開口總有道理,但最終也就是讓人厭惡的腐儒;而如果行太高而內在認知無法補齊,那也不能承載大的事,充其量一介武夫。
狹義的內外兼修:內指學識、智慧、認知以及方式方法,方法論。;外指:個人魅力、業務能力;辦事能力和操作能力。這里面有天賦的成分,更多的是后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