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有效的商業法律,在信用貸款中還可以使用商業票據,以補足貨幣的流通量。但是本朝法律的重點在于對農民的治理,是以很少有涉及商業的條文。合資貿易、違背契約、負債、破產等等,都被看成私人之間的事情而與公眾福利無關。立法精神既然如此,法律中對于這一方面的規定自然會出現很大的趨漏,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商業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使這位好心的巡撫所更加無法理解的,則是農村的信用貸款不能合理解決的癥結。我們的帝國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這兩個問題不解決,高利貸就無法避免。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規定的最高限度執行。如果政府發給官吏的薪給微薄到不夠吃飯,那也應該毫無怨言地接受。這種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動作為證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20兩,不夠殮葬之資。
在各種爭執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
海瑞的一生經歷,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其結果是,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陽歷11月,海瑞向嘉靖遞上了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舉凡官吏貪污、役重稅多、宮廷的無限浪費和各地的資匪淺熾,皇帝本人都應該直接負責。皇帝陛下天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但上天畢竟不會說話,長生也不可求致,這些迷信統統不過是“捉風捕影”。然而奏疏中最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話,還是“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說普天下的官員百姓,很久以來就認為你是不正確的了。
他當然是極端的廉潔,極端的誠實,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就是極端的粗線條,極端的喜歡吹毛求疵。
對于張居正,批評者認為他尖刻、矯飾而自奉奢侈;對于海瑞,則稱之為奇特、怪僻而執拗。批評者沒有看到他們那種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即希望尋找出一種適當的方式,使帝國能納入他們所設計的政治規范之內。
農村的組織方式是以每一鄉村為單位,構成一個近于自治的集團,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定訂立自己的鄉組一村內設“申明亭”和“擺善條’各一座,前者為村中替老仲裁產業、婚姻、爭斗等糾紛的場所,后者則用以表楊村民中為人所欽佩的善行。一年兩度,在陰歷的正月和十月,各村都要舉行全體村民大宴,名曰“鄉飲”。在分配飲食之前,與會者必須恭聽年高德助者的訓辭和選讀的朝廷法令,主持者在這一場合還要申飭行為不檢的村民。如果此人既無改悔的決心而又規避不到,那就要被大眾稱為“頑民”,并呈請政府把他充軍到邊疆。
洪武皇帝所推行的農村政策及一整套的措施,對本朝今后的歷史,影響至為深遠。其最顯著的后果是,在全國的廣大農村中遏止了法制的成長發育,而以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斷是非的標準是‘售”和“惡”,而不是“合法”或“非法”。
在財政制度上,政府規定了按面積征收田賦,除浙西(當時的浙西包括今日的蘇南)而外,其他地區的稅率都比較低。征收不分貧富,其限制富戶的辦法即上述的服役。這種服役名目繁多,而且按累進稅的原則分派,即家室愈是殷富,其負擔也愈是繁重。比如各地驛站所需的馬匹、船轎和飲食,完全出自大戶供給,一年中的供應量又沒有限額,旅行的官員越多,他們的負擔也越重。
國滿布著無數的短途運輸線,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管理。到后來稅收已由實物折為現銀。這種原始的方式也由于積重難返,而且中級機構又缺乏組織,而無法完全改變。
?各府縣的稅率、稅額長期凝固,即使耕地的收獲量增加,其利益也為業主和高利貸者分潤,于國庫則無所研益。在傳統經濟中的主要成分農業的稅收情形尚且如此,對視為本生的工商業,自然也是照此辦的。
而在事實上,文官集團只能有一種傳統的性格,而由于這個集團是本朝實際上的統治者,它就必然會以自己的性格作為標榜,而資成全社會向它看齊。儉樸本來是一種美德,然而在這種條件下提倡儉樸,充其量也不外是一種手段,意在使行政問題簡化,以適應政府本身的低能。
海瑞的干預土地所有權,其倫理上的根據和法律上的是非姑且置之不論,只說他以個人的力量,只憑以不怕死的個諫得來的聲名作為資本,而要使整個社會機器停止轉動,也就無怪乎不能避免“志大才疏”的評語了。
開國之初,洪武皇帝下令發行的大明寶鈔,既不能兌現,也不能用以交納田賦。其發行的方式也不是通過商業機構,而是通過發放官俸、賞賜官軍和賑濟災民等方式流通于社會。而且,最根本的問題是在這種通行票據發放的時候,政府并沒有任何準備金。
如果這種發行貨幣的辦法能夠成功,那確乎是重新分配財富的最簡便的辦法了。然而事實上其中的奧妙在一開始就被識破,雖然政府嚴令禁止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以重罪,民間卻置若罔聞。寶鈔在最初就沒有能按照面額使用,數十年后即等于廢紙。
洪武即位以后,政府曾經鑄造過洪武通寶鋼錢。由于銅錢使用不便,洪武八年乃發行寶鈔作為法幣。這一生財之道既經開辟,政府就不再愿意繼續鑄錢,以免和法幣發生競爭.
鑄成的銅錢又有欠美觀和整飭,其后果就只能為私鑄大開方便之門。劣質銅錢,用者怨聲載道,有些人就拒絕使用。造成了通貨緊縮,致使商業蕭條,失業者不斷增加。
碎銀通貨君臨于全國人民的經濟生活之中,其“政績’赫然也不能完美無缺。
首先,碎銀沒有足夠數量的銅幣作為輔助,零售業極受限制。
其次,這種貨幣既非政府的財政機構所統一發行,主管當局就無法作必要的調節,以伸縮全國貨幣的流通量。更為普遍的情況乃是一般富裕的家庭如不放債買田,必將金銀埋于地下,或是制成金銀器皿首飾(其方便之處,乃是隨時可以復原為貨幣)。可是這種趨勢,必更促使通貨緊縮,使農民借款更加不易。
出于對農民的同情,海瑞廢除了自己應收的常例,并以種種方法限制吏前的舞弊。但是這些改革,仍然收效甚微。因為本朝的財政制度雖然技術簡陋,牽涉面卻十分復雜,如果加以徹底改革,必須厘定會計制度,在中上級機構中,實行銀行管制的方式,亦即無異于徹底改組文官集團,這當然是無法辦到的。
在我們這個古老的禮義之邦里,絕大多數的農民實際上早被列為碩民愚氓,不在文化教養之內,即使在模范官員海瑞的筆下,這些鄉民也似乎只是一群動物,既渾渾噩噩,又狠毒狡詐,易于沖動。日常生活中為小事而發生口角已屬司空見慣,打架斗毆以致死傷也時有發生。
他從孔子的訓示中深深懂得,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抱有任重道遠的決心。老驍伏仇志在千里,他雖然閑居在貧瘠的鄉村,屋子里掛著的立軸上,卻仍然是“忠孝”二字。在今天卻以身體力行的榜樣,把儒家的偉大顯標于這南海的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