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地域制
前一段老公與他將要上高二的外甥女聊起高考的事,外甥女明顯是以前沒有關注過,對高考的諸多相關都不清楚,比如考多少分上哪個學校,選哪類專業即不會太冷門,又不會競爭太激烈。對于這許多高考相關的事,我也不太明白,聽他們聊得十分有趣。
最后老公怕孩子依賴鉆空子而不努力提升自己,特別強調了現在本省的形勢,每年超百萬考生,最不濟也要考到前十萬名里,因為大學錄取是本省按分從上往下數的,競爭非常激烈,這是沒辦法的事。不然,只能讓她父母想辦法把她弄到外省,有些省份不但考生少,考卷也不是全國統一的。這是他開玩笑的說法,不過細品之下又覺得怪怪的,似乎有一點點不公平的感覺。
今天在讀書時也提到明代科考的事。古代科考除了考試內容與現在不同,考試制度卻是差不多的,都是考過了一級,再參加下一級考試,就像現在的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
古代是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考過的分別是“秀才”、“舉人”、“進士”三次考試一級一級遞進,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三元及第就是指在這三次考試中都得第一名的人,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學習能力的代表,上千年的科考制度中,能三元及第的人也是數地過來的。
在明朝,鄉試和會試自然是地域性的,進士雖是全國考生在都城統一考卷統一考試,但錄取時卻不是全國統一錄取,而是按地域分配名額。分為南、北、中三個區域,南是指淮河以南各省,比例為55%。北是指淮河以北,比例為35%。中是指云貴川三省,以及明高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比例為10%。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有些地區讀書很猛,越讀越會讀,讀書的人多了,一代一代自然教學條件和老師資質就高,也就能出更多科舉人才。而有些地區教育資源落后,如果按全國統一排名,只怕整個地區都不用考了,那樣教育事業會越來越差,為了鼓勵,朱元璋同志才想出了這個南北榜的辦法。
原來古代即是如此,看來真的是形式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