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偏見,便是偏于某一點時所產生的見解,所以這里面肯定有個角度與局限的問題。心量越小,局限越大。所以說,好多不懂為大局考慮的人,總糾結于一些小小的個人得失、小小的對與錯,無法站在更高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于是,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紛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紛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便也此起彼伏了。實際上,世界上諸多的紛爭與糾斗,都是因為人們總喜歡分個彼此,彼此之間又各具不同的立場,于是便有了偏見。偏見也是分別心。當一個人以“我”為出發點來解讀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有了許許多多的分別心。
我舉個例子,假如你的心量僅僅能裝下一個家庭,那么你就會為這個家庭而奮斗,所有阻礙這個家庭得到幸福的因素,都是你的敵人;假如你的心量更大一些,能裝下一個民族,那么你就會為這個民族的榮辱而奮斗,所有阻礙這個民族得到幸福的東西,都是你的敵人;假如你的心量再放大一些,能裝下整個國家,那么你就會為這個國家的興衰而奮斗,所有阻礙這個國家穩定興盛的東西,都是你的敵人……當你的心量不斷放大至能包容人類、世界、宇宙的時候,你不愿傷害、為之奉獻的對象便會越來越多。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都不愿意傷害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這些人與自己是一體的,他們是血脈相連、互相依存的,這種親緣與感情上的聯系,使他們能夠無條件地包容對方的所有毛病,無條件地寬恕對方所犯下的錯誤,無條件地為對方的悲傷而感到悲傷,為對方的快樂而感到快樂,為對方的成功而感到驕傲,為對方的失敗而感到落寞。所以,佛教才說,要視眾生為父母。當你把宇宙中的一切生靈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時,你就會對他們擁有一種愛與包容,擁有一種理解與祝福,你不會再為了自己的得而傷害他們,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失而報復他們。這個時候,在你的心中,宇宙會變成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整體,而非生命個體的簡單組合。
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之下,你才會真正理解什么叫“利眾精神”。
利眾精神,就是把宇宙間所有生靈當成你的家人,然后盡量多地去做一些能令他們都得到幸福的事情。而家人的幸福,也正是你的幸福。在這種為群體幸福而跋涉的道路上,你一天又一天地成長著,一天又一天地升華著,不知不覺間也完成了最大的利己。
我說佛教的利眾,好多人可能覺得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因為自己并不信佛。但是我換一種說法,說為家人奉獻,為家人造福,好多人就都能理解,而且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角度與局限。當你的角度改變之后,理解、包容與愛,其實是相當簡單的一件事,并沒有什么偉大與不偉大的區別。我們說一個人偉大,或者一種存在偉大,就是因為這個人或者這種存在,能夠突破一種角度的限制,站在一個非常高的層面來審視和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節選自《光明大手印:參透生死》雪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