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的日子里,靜靜地啃點兒硬書——我陪大家讀《通鑒》
寫在前面
一
我寫過一首詩叫《鏡子》,如下:
翹起的白發
下垂的眼袋
寬了一倍的臉
耷拉的泳圈腰
我不相信
鏡子里的那個人
是我
于是
我對那津津樂道了
千年的古訓
產生了不容置疑的
質疑
所謂古訓,即,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銅都不能“信”,何談信“人”、信“史”?歷代統治者都知道以史為鑒的道理,卻還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從來沒有哪個王朝因讀了史就逃脫了滅亡的命運,始皇“二世三世至于萬世”的政治理想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罷了。
然而,還是要讀史,因為——
二
可以留下點干貨。網絡的碎片讓大家狂歡,張五毛的《2000萬人假裝生活在北京》,引發一片熱潮;馮唐憋出來的“油膩的中年男人”沒有毀了中年男人,倒把“油膩”這個詞給毀了;迷蒙、拾遺們每天發著貌似有理實則毛用沒有的雞湯暖文……各種媒體絞盡腦汁尋找著大眾的G點,偶爾搔中,一邊假裝呻吟一邊左顧右盼,這些碎片看似熱鬧,但每天都被新的碎片所沖擊,有如一波一波涌來的海水,偽高潮退去后什么也沒有。讀史,能讓你回溯中華民族的興起,了解這一片江山的由來,仰望諸子百家當年仰望過的星空,憑吊英雄豪杰壯懷激烈過的山河……竊以為,頭腦中留點這些東西,比是不是假裝生活在北京、能不能甩出一身油膩、雞湯和雞精哪個更健康,可能更有價值些。
況且,歷史比小說精彩。我的《資治通鑒》已經在書架上呆了十有五年,始終沒有勇氣打開,主要是畏懼歷史的干巴晦澀。然而真正讀進去后,發現生旦凈末丑,喜怒哀樂愁,書里全都有。因了《三國演義》,人們知道了魏蜀吳和劉關張,因了《楊家將》、《岳飛傳》,楊六郎、岳武穆耳熟能詳。然而,比他們貢獻大得多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比他們的傳奇更傳奇的傳奇也不在少數,只不過未經小說評書演義流傳開來,老百姓無從知道而已。大到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對中國疆域的變化,小到西瓜、葡萄什么時候落戶中國,偏到趙飛燕究竟能不能在手掌上跳舞,執到王朝的滅亡與皇帝的生育能力究竟有沒有聯系……你會在本已經過修飾打扮的歷史中,咂摸出種種有趣的玩意兒。
可能,看待事物更為公允。話說有一個太監,因參與宮廷陰謀有功,加俸封侯,位比九卿;再靠溜須投機,權傾一時,滿朝文武無不服膺,后權力中樞換人,畏罪自殺,為萬人唾。這個太監發明了一種東西被稱為“蔡侯紙”,這個太監的名字叫蔡倫。西漢大將陳湯在兩千年前說了一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之熱血激蕩,然而,時人稱其“貪財好色”。陳湯之赫赫戰功消解不了他的“貪財好色”,蔡侯之陰鷙狡詐也埋沒不了其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讀史,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人和事,“一白遮百丑”或“一黑臭萬年”都不是客觀公正的態度。
最不濟,也能給吹牛時加點分。當別人為“華月”還是“畢月”掐架時,你可以很隨意地告訴他們,羋八子是排在第幾檔的妃子;當別人正納悶貳師將軍李廣利為啥指揮兩支部隊時,你可以淡定地告訴他們,漢武帝要搶大宛國的汗血寶馬,那些馬藏在貳師城,所以稱他為貳師將軍。當各種或驚詫或敬仰的目光轟炸到你的臉上,會讓你有一種不一般的牛逼感。
對我自己而言,感覺到被裹脅在欲望的大潮中,出的汗都帶著一股子浮躁味兒,于是想靜下心來,啃本硬書。放到公眾號上,希望對自己是一個督促。
可是,為什么選《資治通鑒》?——
三
無他,一是這書足夠“硬”,二是這書我恰好有。
那么,怎么讀?——
四
閱讀內容: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不很重要但是有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涉及的一些歷史常識(比如,羋八子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有些細碎或無聊的內容,比如某年日食、某年祭祀、某部落反叛等,除非必要,就老實不客氣跳過去。另外,對一些比較重要或有趣而又記述過于簡略的內容,我打算參考相關史書加以補充。
體例安排:《通鑒》是編年體,時間脈絡清晰,但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的記述往往分散在數十年間,對普通讀者來說,閱讀時有跳躍感、斷裂感。我的想法是以編年為基礎,根據敘述需要,或上溯若干年,或以某人某事為中心,歸并來寫,使讀者不會因在幾十年間跳來跳去,感覺到內容的支離破碎。感謝柏楊先生,讓我這樣古文功底停留在初中水平的人,能夠順利把《通鑒》讀下去。筆者雖然水平有限,也學柏楊先生,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以“衣賜履說”的形式加以闡述。個人的斤兩與柏楊先生等史家無可比較,微信的好處就是能給咱們普通人一個發言的機會。
節奏安排:《資治通鑒》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我的版本是三十六本,一萬五千多頁,即使一周讀十年,也需要兩年半時間,聽起來有些嚇人,不過不要緊,我慢慢梳理撰寫,讀者慢慢看,一天花個三五分鐘,啥時讀完啥時算。
行吧,讓我們開始吧!
s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