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帶著所謂的夢想踏上廣東的火車,幾年后以帶孫子為由也將父母從家鄉“忽悠”到廣東來,至此便很少回家鄉。直到幾個月前的一天,突發奇想的回到家鄉,這個時候才發現,“家鄉”便成了我心中永遠的故鄉!
看著曾經我無比依賴的家,已變成如今這個樣子,心痛不已。而我的父親丟下一句話:“才幾年沒回來,竟變成這個樣子,早知道這樣,無論如何也不會離開”,便獨自一人走了出去。
望著童年時曾無數次走過的小巷,如今已被周圍的草完全覆蓋,拼命的回憶,這時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心中再也沒有回家時的那種喜悅了。直到現在我才發現,其實我心中一直裝著倆個字:“鄉愁”!
鄉愁是一份沉重的愛。離開故土的游子,默默將愛收藏在心底。在異鄉打拼,心里異常孤獨,對著城市的鋼筋水泥,對著那些永遠都不可能與之說心里話的人,心中充滿惆悵。
但每當夜深人靜或在寂寞的時候,就會想起故鄉的裊裊炊煙,想起臉上堆滿皺紋的阿爸阿媽,想起故鄉的那條清澈的小河,想起兒時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澀的漣漪。
而對于家鄉,它承載著許多游子多少的牽掛?多少癡纏的情感?多少濃烈的愛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走在熟悉的村莊里,偶爾也會見到幾個家鄉的父老鄉親,這時的我又是多么羨慕他們,至少他們心中不會有鄉愁一說,也不會找不到歸屬感,更不會像我們只有在夢里,才能拾掇那些被遺忘的回憶!
我記得我的家有一四方八仙桌,桌子后面的墻上掛著老仙翁的中堂,還配了一副吉祥和祝愿的對聯,屋內光線不是太好,常年累月的煙熏,讓里面的人,本來幽黃的皮膚,更像是涂了層黑。
而屋里的角落,各種的農具,犁,耙子,镢頭,還有掛在墻上的耬,就像一處中國農耕文化的展覽。小的時候,最忙莫過去六月,所有的農具都一一亮相。麥收前,父親總要把所有的東西修理一遍,一年的口糧,就在這熱火朝天的時節,裝到了老屋里幾個大大的甕里。
小時候父親經常指著那梁上已經看不見字的一塊木板說,那是你爺爺親手訂上去的。當時的我卻不以為然。但就是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子,冬暖夏涼。白天從不閉門,卻一點都不擔心丟東西。
而平日里大家會互相串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西頭的張大媽的七舅的八姑的三表姐來了,東邊的李二嬸都跑過來,老屋里頓時熱鬧起來。老屋門前,栽滿了各種樹,夏天晚上,聽蟬在叫,老少爺們坐在屋前嘮起了家常,而我們小孩子則變著花的玩著各種游戲。
然而,所以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我知道,從這一刻我將失去我童年的回憶,也終于將家鄉變成了心中永遠的故鄉。只是,失去童年和家鄉的我,又該何去何從?
如今的我們走得越來越快了,這樣,離我們的家鄉也越來越遠。不知道再過多久,有多少人也會像我一樣:“諾大的城市卻裝不下我的心,近在眼前的家鄉卻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