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樂成長》的文章曾在家長們的朋友圈中瘋傳。
這篇文章得到了廣大家長的強烈認可,仿佛只要有人再說什么快樂教育,那便是用心歹毒,害人不淺。
又可曾想過,這個觀點根本就是在偷換概念望文生義,實實在在誤導了很多人。
按照在那篇文章中的觀點,快樂教育就等同于父母對孩子放縱天性,自由發展,快樂就好,學習不強求。
但我想問,這是哪門子的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紀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在其《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提出。
這本書是斯賓塞對其侄子小斯賓塞的教育心得,小斯賓塞天資并不聰穎,2歲時還失去了父母,但在其叔叔斯賓塞的教育下,14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后來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
與風靡已久且長盛不衰的教育理念“苦學”不同,這是一本運用教育學知識講述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書,斯賓塞全書都在論述如何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都羨慕過一種人,當你在教室奮筆疾書時,他們活躍在籃球場,當你還在秉燭夜讀時,他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即便如此,每當考試排名出來后,這類人的名字還在你之前。
我們曾一味的將這種情況歸結為智商不如人,但在你看完今天這篇文章后會發現,這類人或許就是快樂教育下的成果。
快樂教育是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快樂教育的一大誤解是:對孩子放縱天性,自由發展。
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大家都把“快樂教育”這件事歸結為“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教育者應該怎么做”。
而按照提出“快樂教育”這個概念的斯賓塞的原意看來,快樂教育其實更多是針對后者,也就是“教育者應該怎么做”。
這里的教育者,包括了老師與父母,快樂教育其實是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老師來說,快樂教育要求他們用更加風趣的、更有技術含量的方式,引發學習者興趣,傳授知識,而不是照本宣科講課,令人乏味。
曾在百家講壇上廣為人知的易中天教授,他的授課不僅讓學生覺得有趣,甚至還帶動了全民學歷史的熱潮。
RunFox的創始人就是因為自己學生時期受夠了學英語的枯燥無味,才決心做出一款能讓孩子快樂學英語的軟件,將枯燥的英語學習變成如游戲和追劇一樣讓人上癮。
這些便是教育者從教學方式上為快樂教育做出的努力。
而快樂教育對家長提出的要求,則更多體現在,如何在家庭中言傳身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自信的人,讓孩子擁有快樂積極的心態去解決人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比如當你生氣或者煩惱的時候就不要再教育孩子了,因為你一旦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比如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很開心時,就不要再強迫他學習了,這樣做不但學習效果不太好,可能還會形成抵觸的心理;
比如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家長首先要做一個樂觀的人,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夸獎鼓勵,不要抓著孩子的缺點不放,不完美才說明孩子是正常的人。
因此快樂教育其實是對家長和老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誤解了快樂教育的人,便是忽視了最重要的部分。
作為老師和家長,自己什么都沒做,自己什么改進都沒有,把這種毫無作為的放養當成快樂教育,然后責怪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無是處,這未免也太不講道理了。
快樂并不等同于輕松
快樂教育的另一大誤解是:快樂就好,學習不強求。
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在于,我們對快樂的理解太片面,太膚淺。
說到快樂,我們會覺得好吃好喝是快樂,游山玩水是快樂,追喜歡的劇玩有趣的游戲是快樂,但快樂遠不止于此。
你還能從什么地方收獲快樂呢?
學生時,解出了一道別的同學都解不開的數學題是快樂;
工作后,超額完成了一項工作任務也是快樂;
你喜歡跑步,在持續的訓練無數汗水揮灑后完成了一次馬拉松是快樂;
你熱愛科研,在日以繼夜的研究契而不舍的堅持后發現了一項新的成果也是快樂。
看吧,快樂并不那么單一,獲得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卻理所當然的認為快樂教育就是最簡單最輕松的那種,但為什么不認為快樂教育是在付出了許多汗水與努力后得到的更珍貴的那種快樂呢?
那些珍貴的、能獲得長久快感的快樂,不僅不輕松,反而更加艱難,更需要用汗水與努力來灌溉,卻因興趣與熱愛讓這些苦不再苦,反而樂在其中。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
斯賓塞在書中指出:
教育應當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緒中,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能帶來好的結果,反倒是快樂的方法和快樂的氣氛能對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斯賓塞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帶著兩群孩子來到河邊,讓他們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盡快跑到教堂。
第一群孩子得到這樣的信息:你們一聽到口令就往教堂跑,那里正在舉行婚禮,先跑到的有可能會得到小禮物。
第二群孩子得到的是這樣的信息:你們要盡快跑到教堂,越快越好,誰落后就會得到懲罰。
河邊到教堂并不是一段短的距離,結果是第一群孩子最先到達教堂,并且他們中大多數到達后都很興奮。
反觀第二群因為害怕懲罰而跑步的孩子,有的中途掉了隊,有的干脆就不跑了,雖然他們知道落后會有懲罰,但大家都不跑,也就不在意什么懲罰了。
這個實驗中,第一群孩子會覺得這件事輕松,因為他們把“跑到教堂”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第二群孩子則把“跑到教堂”當作一個命令。效果高下立現。
同理,孩子的學習也一樣。
當孩子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事,那么他們的完成度與自覺性會更高。
當孩子是在家長老師的指責與督促下學習,他們從內心就是抗拒的,自然不會用心去學,也學不好了。
而快樂的狀態不僅在于家長老師對他們的直接影響,還在于間接影響。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是因為孩子像鏡子一樣干凈無暇,全憑父母的道德品行、情緒好壞來塑造。
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你能照出自己內心的一切,丑惡的、美好的。所以你快樂,孩子也快樂,你暴躁了,孩子也會隨之變得暴躁。而一個溫馨健康、尊重有禮的家庭,肯定遠勝于成員關系緊張、甚至暴力相待的家庭。
4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一句話——我也是為你好。
這句話其實也沒錯,家長看來,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過得幸??鞓?。
龍應臺曾在《親愛的安德烈》中給兒子寫到: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如何能讓孩子自身也能明白這個道理呢?
這便也是快樂教育的一個核心要求——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自助學習的能力。
何謂自我教育、自助學習?
就是盡量鼓勵孩子去自我發展,引導孩子自己去探討,自己去推論。給孩子講的應該盡量少些,他們自己做的應該盡量多些。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里,學霸林磊兒剛從福建的小城來到北京的當天便走丟了兩次,一次是在機場被航班表吸引,研究出航班的排班規律并背下了一整墻的航班表。一次是在三里屯突然失蹤,家人急得到處找他,卻發現他居然在電梯上研究“陶哲軒問題的唯一性”。
這類懂得自我教育,擁有自助學習能力的孩子,是不需要外界力量來監督的,在他們心中,學習就是跟吃飯走路一樣理所應當的事,吃飯會讓你感到不快樂嗎?不會。那么學習對他們來說也一樣。
自我教育是能夠引起孩子內心快樂的方法,孩子不僅僅因為獲得外部獎勵而快樂,更因為活動本身就讓他感到了快樂。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不教。
所以總結下來,快樂教育根本不是被大眾誤解的那樣。
快樂教育是對老師和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吸引孩子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家長要懂得以身作則,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并用好的言行去影響孩子。
快樂教育也不是不學習,而是要用快樂積極的心態去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真正懂得何為快樂教育,真正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力,不要再“逼著”他們去做一些事情。
當有更好的選擇時,為什么還要迷信“苦學”呢?
愛孩子,就讓更多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吧。
RunFox狐貍快跑
為孩子快樂學英語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