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0 #拆書學習法訓練營# 第2課必作作業——修改與練習

#拆書學習法訓練營# 第2課作業。

必做作業:拿出自己第1課作業的一組便簽,根據今天學到的標準,檢查是否有可以修改的部分。根據標準重新加工一遍。打上tag #拆書學習法訓練營# 第2課作業投稿到這個專題。如果你的第一次作業做的很好沒有可修改的地方,那就去做“選做作業”吧。

昨日作業

片段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沒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日修改

圖片發自簡書App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1000個人心里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們通常喜歡用應該或者不應該來表述自己的感受,就會去評判別人的行為,被評判的人會不服氣,因為他的看法并不是這樣的。所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可能更會取得對方的共情,讓問題容易溝通。

存在問題:沒有把這段文字的真實意思挖掘出來,以為自己讀懂了。

修改:在溝通中,明白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同時也要學會表達這種感受。人們長期習慣用看法評論來替代感受,忽略了自己,缺乏相應的體察,當需要表達時已經無從入手,只會用要求、命令等來代替,讓聽者反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家庭里這樣由于溝通不暢而引發爭吵升級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本來是討論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應該如何改進,最后演變成互相指責沒有在孩子問題上盡力,沒有給孩子做榜樣。

存在問題:案例加工不細致,泛泛而談

修改:女兒數學成績不理想,需要好好加強她的計算能力,準備每日給她練習。在和先生溝通的時候,我們倆意見不一致,他堅持要多做,我的觀點是要動腦,除了知道答案,還要知道算理,要會復盤。然后先生就開始說我總是大道理說了一堆,都懂就是不去做,有什么用,沒有時間復盤不如粗暴一點就是直接每天一百道題。我當然不同意,這個“總是”太打擊人了,直接人身攻擊啊。然后就開始了爭辯,都要把對方說服。最后爭辯升級成為爭吵,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因為我倆都比較忙,經常晚歸,以練代教也是無奈之舉。我沒有理解先生對于時間的焦慮,而他則是用指責我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最后的結果就是爭吵,并不能解決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A2:以后怎么應用】
就事論事,不說應該如何,主要描述事實,想辦法討論解決辦法,不評判個人的問題,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改正,比別人指責更有效。

存在問題:空談大道理不能落地執行。

修改:

目標——擱置方法學辯論,先行動起來,切實提高數學計算能力。

行動——

第一階段,提高計算準確度,每日30題100以內加減法,不記時,要求全對,錯誤的題要求講出錯誤原因訂正,并加做5題同類型計算。連續5日達標,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提高計算速度,每日50題100以內加減法,計時,要求保證正確基礎上用時逐漸減少。錯誤的題要求講出錯誤原因訂正,并加做5題同類型計算。連續5日正確率達標時間在5分鐘以內,進入下一階段。

第三步,增加題量和種類,每日100題100以內加減法,包括計算錢幣,還有聽算。要求完成時間5分鐘以內,保持正確率。

父母提供的支持如下:每日有一人出題,并陪伴作業,幫助分析錯題。每階段達標獎勵一張贏贏券,可以要求父母做一件能做到的事。

附:目標制定的SMART原則
1. 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