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樂場里,一位媽媽帶著大概6歲的男孩并排坐一個飛盤,孩子不小心把自己的包掉下去了。飛盤不高,包里的東西基本上應該沒影響,坐完飛盤就可以去撿起來。
包剛掉下,男孩自己就很難過了,一直在說包掉了包掉了。媽媽看到后,第一反應就是開始數落孩子,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啊,這么大的人拿包都拿不好。本來就難過的小男孩愈發難過了,握著扶手嘴巴嘟了起來。
之后整個飛盤過程中,每次他們飛到我們面前,我們還能聽到那位媽媽的數落,我們還能看到那個小男孩愈發難過的表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整個飛盤上其他人開心的笑容。
還有一次地鐵上,有個奶奶帶著一個大概8歲的小女孩,女孩自己坐在一旁。小女孩坐不住,不多久就邊吃泡泡糖邊繞著把手轉圈。期間奶奶提醒了好幾次,讓她不要轉,坐下。女孩沒聽,老人說了幾次見無效也就低頭看手機了。
突然女孩不再轉圈了,哭喪著臉向奶奶求助,原來是泡泡糖吞下去了,顯然女孩自己已經被嚇到了。老人放下手上的手機,知道事情后,立馬開始教育女孩,之前就和你說不許轉圈不許轉圈,你就是不聽啊。好啦,現在泡泡糖吃進肚子里了,接下來就要爛肚子了,看你以后不聽話。
后來,我一直看到這個小女孩用手摸著自己的肚子,顯然是被嚇到了,也許她真的擔心自己會爛肚子。之后我下地鐵了,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就是小女孩捂著肚子一臉害怕的樣子。
就像開頭分享的這兩個小故事,如果當時家長可以慢一步,可以先聽先聽先聽,也許我們聽到的就是孩子的自責、反思、認錯。這時我們就可以支持孩子走出這些情緒,孩子的情感得到支持后,我們可以再總結,下次應該注意什么。這樣的教育意義是不是比直接上來一頓數落更好呢?
很多父母甚至老師都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害怕,我們害怕當下不教育,這個孩子就變熊。而且我們的確看到太多,即使當下嚴厲教育,他們也還是嬉皮笑臉,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既然如此,那我們怎么還可能先情感支持呢?
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常常低估愛的力量,卻高估了管教的手段”。當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鏈接受損時,他的本能反應就是兩種,害怕,繼續用各種熊的手段來引起父母關注,試探父母的愛;叛逆,拒絕一切有效溝通,你說的我全部反著來。
兩歲以后,晴天就表現出她強烈的自尊心和敏感度。很明顯的對話就是當她感受到你在反對她和不認可她時說的,干嘛都不干!然后繼續說,她繼續漠視,假裝聽不到。
后來發現這個現狀就問她為什么大人說話聽不到,了解到她就是知道我們在說什么,然后不想接受,也不知道如何溝通,所以就漠視。
三歲以后好點,可以溝通,說出來,但是也看對象。
昨晚好久不尿褲子的她,因為玩兒的緊急加上褲子難脫,在喊媽媽我要尿尿時我在洗臉。等我洗臉結束后她就說我尿褲子了。當時其實我沒有生氣,但是我說了一句,你怎么不早說?然后我就繼續洗刷去了。
結果等我忙活完了,小朋友已經在默默流眼淚了,一開始現在次臥,看我出來還跑到主臥去,然后拒絕我看她哄她和碰她,哭泣也變成了大聲傷心的哭了……
知道她要發泄,就讓她在陽臺哭了一會兒,后來等她安靜下來,我就看著她的眼睛說,晴天,媽媽沒有因為你尿褲子了就生氣,我沒有生氣,我是愛你的。
完了,不哭了。
晚上洗刷完睡覺,就問她,你為什么哭?
她說,你說話沒有稱呼,我.....
我說,你覺得受傷了,心理難過?
她說,嗯,我心里難過,你說話沒有稱呼。
我理解了她是因為我說那句你為什么不早說的語氣不好,以為我不愛她了生氣了,然后難過的哭了半天。
她說,我還想再哭一頓。
我說,你可別了啊,樓上小姐姐過來問你為什么哭了剛才。
好,不哭了,然后跟我說,媽媽,剛才的事兒翻片兒了……
后來我想了想,睡覺之前還是摟著她說,晴天,媽媽剛才說話時語氣不好,對不起。不過你下次尿尿之前還是得提前告訴我們或者自己提前去馬桶尿。
晴天笑了,說,好的媽媽。
所以,其實,在很多很多人心里,不管大人,孩子,不管親情友情愛情,感受遠遠大于道理。
也希望自己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路上,可以一直關注她的感受多于道理說教。我相信,自尊心強的孩子,只要懂道理,都是可以做好事情的。所以對她來說,感受和愛,更重要一些。
當她覺得她受到的是滿滿的愛和信任,那自然就不會偏差到哪里去。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