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很火的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中,導演邁克爾艾特和他的團隊選擇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拍攝,從孤兒院到富豪后代,每隔七年這些孩子的生活就會被跟蹤報道一次。
令人驚訝的是,從7歲到第八個7年(56歲)期間,30歲以前的14個孩子幾乎沒多少變化,各自都還是原來的生活狀態。但30歲以后,14個孩子分成了窮人和富人兩種生活,而且在富人群體里(包括那些通過自身努力而擠進富人區的窮人)都無一例外地保持著很健康的身材,而且后代也沒有肥胖,相反,在窮人區卻身材走形,面容憔悴,生活越來越糟糕。
造成如此懸殊的人生結局,歸根到底源自于一個人的自律能力,往狠了說,你不自律,活該一生平庸!
什么是自律?
自律是我們有意義地控制自己,有原則地對待事物,能夠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調查顯示,自律是階層分化的根本原因,也是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途徑。
因為自律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自律帶來的這兩種品質,直接促成了一個人的成功。
自律帶來自由
有的人說,自律是一件蠻累的事情,不能吃想吃的,不能玩想玩的,什么都不自由了。恰恰相反,嚴于律己的人才是那個笑到最后的人,而不自律的人將會淪為情緒和欲望的奴隸。
自律帶來成長
很多人會覺得一說到自律就是和懲罰、約束綁在一起,其實三者本質完全不同。自律來源于希臘文,是傾聽的意思。自律可以幫助自我成長,自律不是約束自己,而是傾聽內在的習慣。
自律是成功的捷徑,為什么你卻做不到?
一,與不合理、不現實的目標設定有關系;
大部分人做不到自律,最大可能源于自我目標設定不合理,表現在目標太大、太小或太多。太大的目標高高在上,與能力脫節,一直得不到成就感;太小的目標得不到應該有的動力,比如你的減肥目標是3斤,很容易就實現了,就不再控制食欲去達到目標設定;目標太多會造成目標不明確,會形成精力的分散。
最好的設定目標的方法是:設定長期與短期目標,分段進行,從而達到目標的完成,成一個自律的人
二,臣服于借口,自我感覺很好;
人類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就是自欺欺人,比如早晨復習功課自我感覺很好,第二天就安慰自己“沒事,我可以晚點起,歇歇”;或者健身的時候,安慰自己“我這幾天一直都在運動,就休息這一上午,不耽誤”。諸如此類的借口實在是太多了,但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從而產生了借口。
一旦有了借口,那一個人自然就沒恒心去投入一件事的完成,久而久之,那一個目標自然就廢了。
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永遠記得當初開始做這件事的理由,并且默念,與任何不符合這個理由的誘惑與感受說“不”。
那些自律的人都過成了怎樣的精致生活?
一:耐得住寂寞
自律是聽從內心聲音的一個習慣,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你是否還有自律的堅持?
一個極度自律的人是能和內心說話,能在人群中堅守自己的原則,知道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該拒絕的,也知道如何與寂寞相處。
自律的人生活都在發光,因為他們的生活空間在外人看來非常單一,枯燥,不能任性地度過,但殊不知這種生活是依靠任性望塵莫及的。
身處云端,高處勝寒,都逃不過孤獨。但是一個自律的人把孤獨當成了門客,一來二去,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
二:非常自由
體現在工作當中:自律的人不會出現“逼迫”“抱怨”“馬不停蹄”,而是工作井井有條,工作狀態呈現出不飽和,隨時都可以留出其他時間去應對突發事件。
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對感情還是事情,都抱有一種隨意,也就是說,不會過于關注外界的影響,一切從心出發,可以從事兒中自由地進出。
三:有專一的生活習慣
凡是極度自律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專一的特性,不用對外界誘惑輕易上癮,尤其表現在生活習慣上,比如對高領秋衣相當專一的喬布斯,對灰色短袖情有獨鐘的扎爾伯格等等。
專一造成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任何東西都有他的選擇標準,所以縱觀來看,專一的他將會是斷舍離和簡單化生活的踐行者。
總而言之,自律的人前途無可限量,趁著大好年華,如如姐已經給你兩步實現自律的方法,趕緊行動吧!
瀏覽如如其他簡書作品 http://www.lxweimin.com/p/126d18e32a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