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商學院學習筆記。
第一章 善用理性
1. 設立目標
沒有目標的改變,就像沒有終點的跑步。目標的設定是人們改變的第一步,一個有效的目標不僅為你指明方向,還能起到激勵作用。
目標設定四個要素:
1) 場景化:將目標想象成一幅描繪未來成功的生動圖景,它應該宏大且激動人心。
2) 可衡量:目標應該是明確的,有一種可以量化的方法來判斷目標是否實現(3個月瘦十斤)
3)可達成:目標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定,不能太大以至于不可能實現
4) 有一定期限:根據目標的輕重緩急加一個期限,有助于督促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2. 分析關鍵因素
尋找能幫助你改變的關鍵因素
研究成功案例,找出跟自己當前現狀的差異
從他人的成功案例中發現關鍵因素,可以通過提問:“成功改變的那些人的行為,跟自己有什么不一樣呢?他們有哪些行為可以借鑒”
從自己過去的成功案例中發現關鍵因素,可以通過提問:“自己上一次成功改變,是什么時候呢?跟現在的行為有什么差異?是在什么情況下改變成功了?”
關鍵因素:具體的行為、時間、地點、場景等因素。
找到關鍵因素,制定相應關鍵措施,降低改變難度,加快改變進度。
找出自己最近想要改變自己的一件事情,跟著我們的課程設定一個行動計劃
【分析自己現狀和“成功案例”之間的差異】
【找到進一步改變的關鍵因素】
第二章 借助感性
1. 調動情感
《變革之心》,改變發生的順序不是分析——思考——改變,而是看見——感受——改變。
在改變人們行為的過程中,親眼所見的東西產生的感受上的變化對行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分析所導致的思維上的變化對行為的影響。
哪些跡象在你看到后,會使你產生想改變的沖動呢?
- 改變前問題的丑陋現狀
-改變失敗后的慘痛結局
- 改變成功后的美好畫面
不管哪種,只要能觸動你的情感,就會激發你改變的動力。
2. 小處做起
激發動力的另一種方法,是讓人們看到希望。人們內心是討厭做沒法立即獲得回報的事情??吹较M姆椒ㄊ欠纸饽繕?,從小處做起。
縮小改變幅度的方法有兩種:
1)限制資源的投入量。人們會對投入時間多的事情抱有很高期望。
2)設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
3. 獲得認同
成就感除了來源于自己之外,也會來源于他人。
當更多人認可你的行為,見證你的改變,并且幫你加油鼓氣時,你改變的動力會更加強烈。他人的認同也會讓你更加堅信自己改變的價值,相信自己改變是有效果的,是有意義的。
他人的認同有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起到監督作用,讓你不得不堅持改變;
(身邊所有朋友知道你要減肥控制飲食,你會有更大的動力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是對你改變成果的認可、信任和贊同,讓你相信自己的改變對自己或者對他人有意義、有價值;
(每周寫一篇文章,有十多萬讀者給我的反饋,讓我堅持下去)
獲得認同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知道你一系列改變計劃的成果。(分享你學到的東西,幫別人解決問題,展示自己的成果,比如你每次健身結束后,將自己的馬甲線拍照放在朋友圈,打扮的好看一點,去參加聚會,被同學夸贊變好看了。)
除了讓他人知道成果,你還可以把你學到的東西去分享,別人就覺得你進步了。(比如把你最近在課程里學到的東西跟你朋友分享,幫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覺得你很厲害。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獲得認同,那么知道你改變計劃的小伙伴,應該是能給你積極反饋、加油鼓勁的人,而不是潑冷水告訴你不可能完成目標的人。因此要注意避免被別人的悲觀情緒擋住你改變的道路。)
很多公司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有研究表明,那些比較穩定的員工,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感比較強,因而有很高的忠誠感。他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影響到很多人?!鞔_公司文化和愿景,讓員工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經常強調員工的工作成果為多少用戶帶來幫助。
第三章 制造情境
1. 調整環境
轉換視角,把問題存在的原因從自身轉向環境,通過調整環境,讓好的行為自然產生,而不是單純靠自己的意志力,那么改變會更容易發生。大部分人都低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比如想控制飲食來減肥,可以把自己吃飯的碗換成小號的,同樣吃一碗飯,你的飯量會比以前小。)
調整環境其實就是讓正確的行為更容易出現,讓錯誤的行為更難發生。
需要調整哪些環境?怎樣找到一個能讓好行為更容易發生的環境?
1)列出所有與行為改變相關的外部因素,
2)看這些因素可以分別進行哪些調整,就可以讓你不需要自我控制或者減少自我控制就能有效改變行為。
如:健身——和健身相關的外部因素有,健身的地點,健身時的裝備,健身輔助器械等。
有效的環境調整——選擇離公司近的健身房,穿舒服的健身服,以及調高跑步機的初始速度。
3)將該因素調整到不需要自我控制(或者減少自我控制),就能讓好的行為自然產生的狀態。
2. 培養習慣
習慣是我們行為的自動駕駛系統,是不需要我們過多思考便可以自然而然做出的行為,像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如果正面行為能成為習慣,不費力地自動出現,便可以省下很多精力,也更可能讓改變成功。(比如,如果我們能把健身培養成像刷牙一樣自然的習慣后,就很容易堅持下去了。)
培養習慣的方法是,提前規定好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狀態等一系列情境下,該做什么事。這些情境一旦發生,就會觸發我們的特定行為。這樣其實是把行為控制權交給了環境,節約了自我控制的能量。(比如規定好每周一三五晚上下班之后,在公司健身房健身,周六周日早上一起床,就在小區跑道上跑三圈,之后去超市采購食材,然后回家做早飯。一旦形成習慣,周六周日早上起床后,你就不用思考,我是先去超市采購呢,還是先做早飯呢,還是先跑步呢,而是直接去跑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前規定好的情境要足夠明確、具體,才能讓你減少思考,直接作出正確的行為。如果你只想著周六周日在家跑步,那么你規定好的情境只有時間;周六周日,和地點“家中”。那很有可能當周六周日過完時,你才發現還沒跑步,然后你自我安慰說,算了,這周末太忙,下周再跑吧。。。
3. 找到同伴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會觀察周圍人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行為具有傳染性,找到一起改變的同伴十分重要。
找到同伴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找到正在改變的人群,并且加入他們;二是影響你身邊的人和你一起改變。
第一種很容易做到,比如去健身房健身,加入健身愛好者微信群,加入豆瓣小組,加入圈外的學習社群,跟愛學習的人一起改變等。
第二種如果你做到了,對成功改變更有幫助,因為這一改變行為是你作為領導者帶著大家一起去改變,你是一種模范角色,這一角色又會反過來帶給你反饋,帶著大家一起讀書,或者拉你的朋友一起學習圈外課程。
研究發現,一旦有人變胖,身邊親朋好友開始發胖的概率提高整整2倍!因為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找到一起改變的同伴十分重要。
END
我是Maggie,這是我在簡書的第19篇文章。
希望對你有啟發。
Maggie強君: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者,翻譯,教師,英美文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19世紀后的英美文學、女性和性別、空間和敘事學、現當代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