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講了,你是在為自己的將來工作。里面的三句話咱們溫習一下:
在公司這個平臺上你得到的成長和成就
你必須養成持之以恒和努力的好習慣
為你自己的目標而工作
上面說的都是工作態度,就是說你得為自己負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潛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和理論水平,掌握工作方法,學習工作經驗,在公司的平臺上快速成長。
上周解決的是工作態度和認識問題,就是說你不要單純的以為是給別人打工為別人工作,不能混老板混公司混工作,混的最終結果是把時間混沒了,把自己混沒了。
今天,我們主要講工作效率,或者說方法的問題。上堂課講的是道,什么是道?運動的規律和軌跡,就是道。道,是自然運行的規律,也是人修身養性之本。術,是人遵行自然規律的做事方式,也就是具體的方法。
還是結合故事來講。今天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如果生命是碗,什么是你生命中的核桃。分清輕重緩急,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二是為什么越忙越有空?擺脫窮忙,利用時間做好最重要的事,學會創造時間
三是擴大舒適區,不斷學習成長,具備更高位置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一個問題:啥是我人生中的大事。
有一位老禪師,他發現自己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這小徒弟內心很掙扎,他的眼圈越來越黑,終于,他忍不住來找師傅。
他對老禪師說:“師傅,我太累,可也沒見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老禪師沉思了片刻,說:“你把平常化緣的缽拿過來。”
小徒弟就把那個缽取來了,老禪師說:“好,把它放在這里吧,你再去給我拿幾個核桃過來裝滿。”
小徒弟不知道師傅的用意,捧了一堆核桃進來。這十來個核桃一放到碗里,整個碗就都裝滿了。
老禪師問小徒弟:“你還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嗎?”
“拿不了了,這碗眼看已經滿了,再放核桃進去就該往下滾了。”
“哦,碗已經滿了是嗎?你再捧些大米過來。”
小徒弟又捧來了一些大米,他沿著核桃的縫隙把大米倒進碗里,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進去,一直放到都開始往外掉了。小徒弟才停了下來,突然間好像有所悟:“哦,原來碗剛才還沒有滿。”
“那現在滿了嗎?”
“現在滿了。”
“你再去取些水來。”
小徒弟又去拿水,他拿了一瓢水往碗里倒,在少半碗水倒進去之后,這次連縫隙都被填滿了。
老禪師問小徒弟:“這次滿了嗎?”
小徒弟看著碗滿了,但卻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師傅是不是還能放進去東西。
老禪師笑著說:“你再去拿一勺鹽過來。”
老禪師又把鹽化在水里,水一點兒都沒溢出去。
小徒弟似有所悟。老禪師問他:“你說這說明了什么呢?”
小和尚說:“我知道了,這說明了時間只要擠擠總是會有的。”
老禪師卻笑著搖了搖頭,說:“這并不是我想要告訴你的。”
接著老禪師又把碗里的那些東西倒回到了盆里,騰出了一只空碗。
老禪師緩緩地操作,邊倒邊說:“剛才我們先放的是核桃,現在我們倒著來,看看會怎么樣?”
老禪師先放了一勺鹽,再往里倒水,倒滿之后,當再往碗里放大米的時候,水已經開始往外溢了,而當碗里裝滿了大米的時候,老禪師問小徒弟:“你看,現在碗里還能放得下核桃嗎?
老禪師說:“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當碗中全都是這些大米般細小的事情時,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進去呢?”
小徒弟這次才徹底明白了。
如果您整日奔波,異常的忙碌,那么,您很有必要想一想:“我們怎樣才能先將核桃裝進生命當中呢?如果生命是一只碗,又該怎樣區別核桃和大米呢?”
生命是一只空碗,但是應該先放進去什么呢?什么才是你的核桃呢?
如果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核桃是什么,生活就簡單輕松了。我們要把核桃先放進生命的碗里去,否則一輩子就會在大米、芝麻、水這些細小的事情當中,核桃就放不進去了。
生活就是這樣,先做最重要的事。不能窮忙瞎忙。
這里所說的核桃,其實也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哪些事是重要的事呢?
先看這張圖:
有人將我們每天面對的事情分為這樣幾類:重要且緊急(接孩子、老板叫)、緊急但不重要(水電費、應酬)、不重要且不緊急(看電視、手機)、重要但不緊急(看書、培訓)。根據四個象限的特點,用救火/規劃/瑣事/白日夢四個名字來記容易些。
上班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奔波于救火和瑣事這兩類的事情,下班后我們又更喜歡看手機做白日夢第三類事情,而第四類,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就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我們來分析一下:重要且緊急的,簡稱救火的。傳統觀念認為要立刻處理,這沒有錯,但是如果這類事件太多,請一定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救火的事情呢?大多就是第二象限事情沒做好。
不重要但緊急的,叫瑣事象限。交水電費、接孩子、吃飯、喝酒、打麻將、應酬等等,對待這類事情的態度是:要無負擔地做,也就是不大耗精力的去做,不要關注。 可以準備個備忘錄,我用的是印象筆記。把活動記錄下來,抽空做了勾掉,完成事情本身是可以幫助人增強信心,并且保持非常好的狀態的,所以只要能做到心理無壓力,做這類事件反而是很有益處的。
不重要也不緊急,我把它叫做白日夢象限(這是拍腦袋起的名字)。這個象限里呢看著都是些浪費時間的事,但一般你很喜歡做,做這些事本身能帶給你愉悅感,甚至能幫助你恢復精力。要做么?當然啦,人活著本來就是要取悅自己的啊。
但是要辨別一種類型,就是做的時候你當時很高興(比如沉迷于游戲),一分鐘也離不開的手機,但事后很后悔的,處理的方式不是繼續沉迷或者直接戒除,而是慢慢計劃(第二象限的事)少做一點,花的時間應該是既在當時做的時候很開心,事后回想起來也不覺得后悔浪費了時間。
重要但不緊急,我叫它規劃象限。這個是這個理論最重要的象限,事實上我們唯一需要關注的。最后細說。
為什么說是規劃象限是唯一需要關注的?
因為,救火的,你迫于壓力自然會做的;瑣事,不用關注;無目的白日夢是你喜歡的事情,你自然會去做的。唯有規劃,貌似不重要,也不解決實際問題,最容易被輕視,做規劃非常耗精力,做完還沒有實際產出看不到成果,還容易別人說光計劃沒執行力。
可是,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是否能最有效率達到目標,是否能不做無謂的事,是否能減少(至少不增加)救火和瑣事,并且能對自身周遭有很好的控制(那會使你自信和狀態很好),然后可以做更多無目的白日夢,享受生活并儲備將來。
所以,需要關注的是提高自己的規劃管理能力,先要承認規劃的重要性,對規劃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所起的作用有個正確的認識。
有些人事先規劃很好,所以根本不需要救火,多出來的時間而可以安排做更有意義的事。但是看似忙碌的人們啊,大部分沒有這個眼光看出規劃好的人的高明之處,如果有人能認識到這個問題并有意識多規劃,未來一定棒棒噠。
衡量一件事是不是真正重要,可以參考兩個標準,
1,問問自己,十年后,它還會影響你的生活嗎?
2,如果不做,是不是會造成巨大的遺憾?
例如:學習,有的人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走著走著就沒路了。參加學習培訓,提升自己的格局,擴大自己的視野。
考大學,有的同學初中以后就打工,沒有讀大學,最后做不了律師、會計師;比如部隊直接提干的士兵,看著羨慕,最終走不遠。
再比如,拿買保險舉例,假如你不買保險,十年二十年里你能保證自己不發生意外嗎?萬一哪天得了重病,你有沒有辦法應付高額醫療費用?沒有收入了你家房貸誰來還?孩子上學的錢呢?老婆怎么辦?她一個人能養活和照顧一雙兒女還有四個老人嗎?
細思極恐吧?當所有這些可怕的后果呈現在你面前,你突然就能區分“重要不緊急”和“緊急不重要”了,什么是生命真正不可承受之重,冰山一樣從你日常的紛繁復雜中凸顯了出來。用這個方法去厘清,哪些事情是可以斷舍離的,而哪些事情是你必須早做準備,不能讓它變成巨大遺憾的。
增加外在壓力,促進下決心。
還有一種阻礙我們立即行動的阻力,叫做決心不夠。一件遲遲難以啟動的事情,肯定操作起來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下定決心,就能排除萬難。可很多時候我們決心不夠,有畏難情緒,這件事就永遠開始不了,或者開始了也難以完成。
這個時候一個好方法,是利用外在壓力,來幫助你下定決心。比如,你打算每天運動半個小時,你可以先在“朋友圈”發承諾,如果做不到就發紅包。或者找一個愛運動的小伙伴,要求他每天去健身房的時候必須拖上你,要不然就發紅包。
有人做過專門的研究,承諾這件事情,跟自己說說,把它寫下來,告知他人,對自我的約束力是逐級遞增的,想要做成一件事,內部動力不夠的時候,可以主動邀請外在壓力來推動自己。
在重要且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這兩個象限中,大家差別其實沒有那么大。然而。我們一般人會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了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上,而高效人士卻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了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上。
事實上,決定你以后生活狀態和質量的恰恰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但往往是道理大家都懂,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這個社會急功近利,而我們則急不可耐。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重要意味著這件事情作用很大,但是不緊急意味著這件事對現在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比如個人培訓、語言學習、讀書等等,這些東西的產出周期都特別長。年輕的時候,做什么也不會得到滿足,要是沒有取得成果而獲得自信的話,干什么都不會覺得有趣。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堅持。
而短期甚至馬上能看到成果的東西常常能讓我們熱血沸騰,這也就使我們非常愉快的選擇了緊急但是并不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個象限最佳的處理法則是:能不做就不做,一定要做的話最好可以找到人代勞。
不過,現實是,大多數人完全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實都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重視 重要的且半衰期長的事”,什么是半衰期長,就是學習,終身成長,做一個超級個體。
養成列清單的習慣!
學會拒絕一些不必要的應酬。
看看第二個問題,怎樣利用時間,別窮忙!
有這么個認識,我也經歷了一個過程。以前是沒日沒夜地忙,家里的事,孩子的事,都顧不上,哪里還有時間看書喝茶。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罵我,這個世界缺了誰都轉,不要把自己搞的很重要,其實你就是個窮忙!光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你走不遠。
這個世界離開誰也一樣轉!
在一個企業管理講座中,聽到十六個字的企業管理架構。那十六個字是:
仁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側。
就是說老板要努力去找到好的總經理部長總監充當關羽張飛趙子龍,和一位好的顧問孔明,自己只要當好仁厚的劉備即可。你做到了,就被解放出來了。
再以后,有了不少社會角色,企業要升級,現實中出現一些新的問題要面對,也沒能把我困住。從讀書中我學習到一個英國歷史學家諾思科特.帕金森的研究成果:越是忙碌的人其實越能騰出時間來。乍一聽,有點費解,且聽我細細道來。
事實上,帕金森提出了一個更讓人費解的定律:“事情增加,是為了填滿完成工作所剩的多余時間。”言外之意是:人們總是在多干一些活,以填滿本來是空下來的時間。
為了便于理解,他舉了一個交通的例子。
路越修越堵。
人們總是抱怨交通擁堵,于是政府就修建更多的道路。交通是否變得順暢了?當然沒有。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人們會駕駛更多的汽車來填滿每一條公路,不管道路如何擴建,交通永遠都是擁擠的。從A地到B地的公路一直很堵車,政府把它提升為了高速公路,人們以為這下好了,從此告別堵車時代。然而,大家很快就失望了,堵車依然甚至比原來更堵。我們并不知道,自修了這條高速路之后,原來沒有汽車的人被刺激得買車了,原來走別的公路去B地的車也跑來這條高速路上了。
我們也曾經為“無紙化辦公”而興奮了一段時間。因為大家以為全部采用電腦、軟盤、打印機、復印機等設備來工作,文件柜和紙張消失,工作效率大提高,一切都只需敲兩下鍵盤就搞掂。稍稍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想法的荒謬之處。如果人們擁有了利用電腦、網絡、打印機和復印機來產生和傳遞大量紙張的能力,他們會怎么辦呢?當然是把這種能力大肆發揮。于是,就有了帕金森的另一條定律: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與完成這件事花的時間成正比。”
現在把帕金森的這兩條定律放在一起,我們就明白了:工作之所以總也忙不完,數量多只是表象,本質是我們自覺不自覺地“膨脹”出來很多“重要”工作,比方說把本是明天可以做的“重要工作”移到了今天來做,同時也不斷地增強了工作的“復雜性”。反過來,你能避免這些“膨脹”與“復雜”,你就空下來不少時間,就不難理解帕金森的“越是忙的人越有時間”了。
于是,就引出來另外一個問題, 就是需要分辨哪件事的確十分重要,哪件事被“膨脹”成重要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輕重緩急的識別問題。這涉及個人水平與能力問題,人和人之間差別巨大。但只要樹立了這一層意識,功夫就可以慢慢修煉而來。
這樣,大凡某朋友經常在你跟前大訴如何如何忙碌,請他(她)喝茶休息一下老沒時間,逃不脫兩種情況。一是前面說的意識不強,功夫太淺。可以理解,但有點丟人。所以我從不說自己很忙,那等于在說自己笨,無能。七尺漢字,身上沒什么肌肉,自己知道也就是了,還不至于逢人就脫了衣服說:看,我身上只有幾根排骨。另一種情況就是說忙的人是為了向你傳遞一個信息:他很重要,很杰出。似乎忙碌是能人的標簽。無疑,這已經是一個很過時、落伍的觀念了。面對這樣的人,我多是無語,也盡量敬而遠之。
看看身邊最有成就的人,身兼數職,但還在打高爾夫還在喝酒喝茶應酬健身!
咱們也能做到這樣嗎?
養成很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可以從把事情劃到四個象限開始。
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時也可以拒絕。但是哪些事情必須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判斷的標準是什么?怎樣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優先事務?要掌握優先處理要事的技能。
人們普遍的習慣是急事先做。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不緊迫。
目前時間管理課程,屬于傳統的第三代時間管理理念。傳統時間管理的理論,以時間、規劃、控制、效率為重點,講求事半功倍,屬于一種強調效率和控制的思維。
現代的時間管理理念,是講求關系建立,不注重行事日程的思維方法,它屬于第四代時間管理理念。
也就是在以目標為導向的時代,當兩個目標乃至數個目標同時存在時,那么這些目標的優先級該怎樣安排呢?換句話說,有限的時間資源究竟該優先給予哪個目標呢?
要能確定什么是要事,知道什么是要事,就要先完成要事。
這樣,你就能從容、淡定了,你就可以去打高爾夫喝茶去了!
刀越用越鋒利,房子得住,車得開。
忙的人效率高,忙的人知道什么事情最重要,忙的人可以忙中偷閑。
窮人之所以越是缺錢越是容易陷入貧窮的狀態,因為他們只專注于自己的錢,把一分錢當兩分錢花,而不是去創造財富。
我的工作我做主,不打亂仗,尊重下屬對工作的控制感,對工作時間的控制!
實際上,“忙人”之所以越缺時間越容易陷入低效的忙碌,也是因為“忙人”過于在意自己的時間,希望用一個小時做兩個小時的事,而不是去“創造時間”。
只想著用滿自己那24個小時,那是用“打工賣時間的心態”來做管理。管理就是用別人的時間,為自己賺錢,這就是“創造時間”。
不如嘗試讓日程表多一些空閑時間,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培養更長遠更全局的思維狀態,這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管理者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在北京的時候,就是個忙,早上著急忙慌的吃飯上班,晚上下班回不了家。心里煩躁,不忙也得裝忙,因為你說忙,別人就覺得你很成功。
現在是要主動把節奏降下來,不忙。踏實淡定,從容,安寧。
80%的工作是在20%的時間內完成的。
第三個問題:關于學習成長
你是否感覺生活很輕松,工作上沒有壓力?你是否處于舒適的生活狀態中,并且不想做出改變?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出于舒適區中。
你是否每天都很充實?是否經常花時間來學習?是否覺得自己在不斷的成長和進步?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出于學習區中。
如果你感覺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那么你可能出于恐懼區中。
事實上,由于每個人性格喜好各有差異,各個區域之間的界線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蹦極對我來說屬于恐懼區,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學習區之內。
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覺察不到任何壓力,并且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忽視環境的變化,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溫水煮青蛙的實驗相信大家都了然。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在“學習區”內做事,人才會進步。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潛力。
如果現在的你在恐慌區,那么首要就是要建立自信,克服恐懼和憂慮,馬克吐溫:[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事實上大部分我所憂慮的事情并沒有發生]。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在思想上把他們復雜化、困難化了。
擴大舒適區
想擴大舒適區,前提是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并把學習區轉化為你的舒適區。
舒適區可能讓我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因此跨出舒適區需要勇氣,需要自信,需要作出改變。“每一次改變都是攜手成長”,尋求改變,突破自我,未來會更好。
【擴大】舒服區,而不是【跳出】舒服區。還是以我自己為例,我項目管理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但是為了讓自己不跟社會脫節,我應該在做好項目管理這份工作的基礎上,多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樣就【擴大】舒服區了。而不是不當項目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