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師設計本課的初衷:
思考:一是一節課里要有挑戰性,二是如何減少公共分享,更多地問到文本,回到同伴。
所以設計武松是否上景陽崗的問題,這是一個挑戰性的題目。
本課是閱讀課。課后有三個問題:打虎精彩過程,武松性格分析,
答案不是唯一的,也無所謂對與錯,
悅納他人,也要有主見,基于文本中的理由
觀察員1重慶:帥氣有內涵的郭老師,四個孩子比較積極,小組內組織性不強,
原以為老師講得好,學生就會學得好,老師豐厚,孩子就會豐富,結果錯了。
給孩子提出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挖掘。
林校長:做共同體學習,會走火入魔,
共同體課堂應是從已知→未知→已知→未知
老師要自廢武功。學會溫暖別人,悅納別人。
引導老師要忍得住,等得及,放得開,信得過。再回到孩子,回到同伴,回到文本。
引導孩子學會安靜,學會傾聽,勇于求助,善于分享,敢于提出問題。
引導家長相信孩子,按孩子的成長規律自主成長
學生善傾聽,教師也要善于傾聽。
善于設計核心問題,如:你讀懂了什么?讀完文本,寫出答案,可以求助同伴,再產生新問題,再回到文本。
問題來自教師設計→學生個體→學習共同體
問題解決途徑:針對文本個體思考→同伴交流→回到文本→回到同伴→教師介入
傾聽、串聯、回歸
讓教室安靜和穩定,老師坐下來,小聲說,安靜閱讀,不強調發言,安排書面表達,把話寫下來,讓話流在學生中傳遞。
文化營造,以幫助別人,被幫助為快樂,友好和諧,命運共同體。
孩子們在回到文本回到同伴中提升自我修復能力,即自我成長,這就是教學的目的。
共同體學習是預見而非預設
東北師小王校長:理念與錢。
為什么改革?
基于產生的問題,如慕課
基于孩子的差異,
我們需要腦動大開的人,有想法為主意的人。
改什么?現狀是師生一對多,老師是權威,但學生是有差別的,
一是把教→學
二是通過各種元素關住學生的差異
怎么改?
從模仿開始,在破解問題中改進,營造一個寬松的安全的環境,敢說,能說→會說,同時也要立下規距,如時限。
改變教學組織形式,目的是改變教師們的行為方式。
改變指導策略,學生差異:前輩差異,學力差異,智力差異,
大膽走出去,失敗了也無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常即恒也,不是永恒的道才是正確的道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但應是正確的愛
老子“以觀其繳”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