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6《為何家會傷人》P1-15
里面提到人這一生會經(jīng)歷兩次“誕生”,一次是從母親那里胎生,另一次則是戀愛。有趣的是,人在戀愛的時候其實是在尋找理想中的父母,在熱戀期就會退回到小孩子那個時候,獲得修復親子關系的機會,但是是否能夠修復,還取決于兩點,一是直接是否能夠覺察并且有動機且付諸行動去改變,另一個是對方是否能夠堅持愛你。其實了解這些對于改善自己身的狀況還是大有裨益的,知道許多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并不僅僅只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總是具有強大的自愈能力,我對此深信不疑。
2016.1.27《為何家會傷人》P16-26
這部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緣分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按書中的觀點,緣分=“戀上父親”或“愛上母親”,仔細讀來挺有意思的,緣分背后的秘密,可能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
其實之前看到過很多關于原生家庭、童年經(jīng)歷的很多觀點,如今這本書也從很大程度上談到這些,但是每一小節(jié),都有一個主題,每個內容被分得很細致,由實例講解十分細致深入,便于理解深刻。
其實之前真的沒想到在心理學中“緣分”是這樣一回事。“一見鐘情”竟然是因為對于自己父親或者母親的愛。自己事先想好了一個理想情人的模子,然后再套用在遇到的人身上,但常常比較不幸的是,我們遇到的人一定跟自己想象的樣子有差距,彼時內心如何作調整,便是至關重要的了。
我們的戀愛關系可能在潛意識中受到父母婚姻關系的影響,但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其關系的融洽與否,而在于自我是否能做比較合適的調整。如何學會跟童年時期的自己相處,如何從認知上做調整,成為一個“好的客體”,這才是最關鍵的。
2016.1.28《為何家會傷人》P27-39
這一小節(jié)的標題叫做“別拿自己的持支持自尺子量對方”,在我的理解,就是以己度人,不過局限在夫妻關系中而已。
其中談到了了三點“揣測”、“評價”、“出主意”。根據(jù)這一小節(jié)的標題,我可能只會想到第一點,即“揣測”,就像我們理解的一樣,我們常常根據(jù)一些所謂的事實進行主觀的判斷,從而建立起對一個人的印象,甚至對他下一個定論。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的“”單向選擇”,其中的弊端也是不言而喻。比較意外的是作者提到的“評價”和“出主意”,我相信不只是夫妻關系,就是擴展到與他人的交往中,應該也是道理相通的。要注意不要習慣性地去評論,更重要的是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感覺,他進行這一主題的交談,目的是什么?說起來倒是跟功能行為評估有相似之處。只有知道了對方的目的,了解了對方的感覺之后,你做出的反應,才是有針對性的,才會讓對方覺得舒服,如此也可算是對這種交流的強化了。關于“出主意”這一點則是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fā)。記得中學時代總有很多同學想跟我談心,而我回饋的也是講道理、出主意之類的。那時候似乎還非常受用。但是大學后,削減了一些無用社交,主要就是跟幾個比較知心的朋友交往。朋友在難過的時候電話我,我還是習慣性地講道理,漸漸覺得好像有些沒有針對性。如今看了這部分內容,讓我茅塞頓開。除了講道理之外,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xiàn)就是讓對方好好“倒苦水”,其實道理大家都懂,況且能夠做好友的,層次都差不多,所以可以進行的該是讓對方好好“倒苦水”,對對方表示理解,達到深層次的共鳴,自然他自己很快就會恢復出來的,我想這一點在夫妻關系中尤為管用。
另外后面提到兩條:你的事實不等于我的事實;他常做什么不等于他愛做什么。對我來說,完全是認知上的刷新,仔細品讀,真覺受益無窮。我們常常會跟根據(jù)一部分事實就對事物的整體進行概括性的評價。如此實在不可取,因為這個過程中摻和了太多的主觀臆測和偏見的操縱。這種觀點可以在柴靜的書中被找到,她提到的新聞記者需要做的是吧事實充分呈現(xiàn),讓大眾了解,即使是被大眾定罪的那一方,我們仍然要去了解他們,部位其它,只是想讓事實更為全面、清晰、真實地呈現(xiàn)。其實人與人的相處也是一樣,不能因為彼此擁有親密的關系,就用情感來代替理智。
2016.1.29《為何家會傷人》P40-50
其實讀到這部分的時候會有種很特別的感覺,因為作者一直在告訴我們家是什么。我也非常接受作者對于家的理解,家是溫暖的港灣,它應該帶給每個在外面世界戰(zhàn)斗的人提供一種柔韌的力量,在家里,我們在乎的不是勝負成敗,而是彼此給予的溫暖、呵護,家是港灣,讓我們從疲憊中恢復,獲得愛和能量。
所以在看到作者提倡到關于的家的理念中,很贊同,我能夠感受到那種柔軟和溫和,讓人覺得幸福。在家里,其實是更加關注彼此的感覺、感受,而不是爭斗。書中提到的就是不要把權力帶回家中,在外界、在工作中的權力不要帶到家里,因為工作可能就是講“理”,而家講的是“情”,這是非常主觀而私人的感覺,是沒有什么既定標準的,只要家庭成員在家里感受到了愛和能量,覺得有幸福感、有歸屬感,我想這便是不錯的“家”。總之,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去維護,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對于家的正確認識以及正確的行動。
2016.2.4《為何家會傷人》P51-59
這部分內容講到“孩子不是你的最愛”,提到夫妻關系才是家中主導,其中也談到了幾種婆媳矛盾的原因。愛與分離是人生的主題,如果最愛的人是注定要分離的孩子或者父母,則結局可能是比較悲哀的。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伴侶才是能夠陪伴我們一生的人。將夫妻關系視為家庭中的第一位,這個家庭則會很穩(wěn)固。婆媳關系的根本原因竟然是中間的兒子,有點小驚訝。有時候是愛的競爭,有時候是利益的競爭。慶幸在我的家庭中,父母的婚姻關系是第一位的,父母雖然關愛兒女,但是不會超過他們的伴侶,而爺爺奶奶也非常通透開明,從未干涉父母主導的這個小家庭,最多只是給一些建議。
2016.2.6《為何家會傷人》P62-68
“媽媽是嬰兒的鏡子。
一個人之所以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都是因為對方哈德反應可以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毀。
若一位媽媽想讓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就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到他,并帶著喜悅,是至關重要的。
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觸碰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共情能力的構建,就源自于能彼此觸碰的母嬰關系,而它的基礎,是媽媽能看到嬰兒的感受。”
一是越發(fā)覺得孩子是最有靈性的生命,他們值得大人學習和呵護,更值得尊重。對待孩子,應該有更多的人性和關懷。作為母親,如何對待孩子,將會影響他一生的性情人格,尤其是對嬰幼兒。
二是,你看到他,便是看到了自己。你能夠產生真正的共情,必是因為你看到了內心的某個自己。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提醒(你看到是什么,你自己便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寬慰(彼此能夠有最深的共情),慶幸能夠真正感受和了解,然后促進改變。
2016.2.7《為何家會傷人》P69-85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成為自己的人,也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xiàn)者’,他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許多優(yōu)點,如:寬容而又嫉惡如仇;悅納自己的一切體驗;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情緒為中心;超然獨立的性格,不迷信權威;沒有審美疲勞;能容忍模糊狀態(tài),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國內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在、孫瑞雪寫了《愛與自由》一書,大致的觀點是,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愛與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獲得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而最終也勢必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者。”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分離和愛同等重要,他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他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分離有三種結果: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的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系依然親密,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是關系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系很難維系,如果是親子關系,那么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第一個分離是分娩,第二個分離:與媽媽‘分手’,在和解期內,‘分離是因為要迎接挑戰(zhàn)’‘幼兒的‘我’是對媽媽的內化。’第三個分離:與家的分離。溫暖的過客:我們的拯救者。”
關于溫暖的過客,我倒是有很多記憶,一是在生命中確實遇到很多溫暖且無條件給予愛的老師,另一方面是看到很多節(jié)目或者文章,在內心中有一個假想的形象,那個人總是給自己無限的溫暖和愛,讓自己充滿了力量和對生命的感恩。我在想,或許我的分離都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因為這些溫暖的過客,我的生命有了好多的溫暖和愛,有了好多的力量的感動。當然,作為將來的母親,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孩子達到成熟分離。同時,作為教師,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們的“溫暖過客”。
對于尊重孩子的生存發(fā)展,是我一直在學習的理念,希望自己能夠真正做到、做好吧!“成為自己”是我一直在努力完成的命題,那樣的境界真是讓人非常向往,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者”,那么,母親也應該盡可能做到,畢竟,身教的力量遠大于言傳。
2016.2.8《為何家會傷人》P86-96
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女孩兒成為女人,3-6歲是關鍵期。按精神分析的理論,3-6歲是“俄狄浦斯期”,男孩會有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兒會有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父母而與異性父母建立唯一的關系。如果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的這個愿望,孩子就會發(fā)展出“俄狄浦斯情結”,一方面,他會古語以來異性父母,另一方面會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與之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還會發(fā)展出一系列問題,譬如只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還可能發(fā)展成同性戀。“要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關鍵是夫妻關系要和諧而平衡。父母都愛孩子,但他們同時又深深相愛,他們不會因為愛孩子而忽略對配偶的愛。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懂得,盡管異性父母如此愛他,但強大的同性父母才是異性父母最好的伴侶,而他不過是個孩子。于是他們會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強大的父母給他們的愛。同時,他們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攏,知道只有變得像同性父母一樣,才能贏得異性父母更多的愛。”
在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享受優(yōu)先權,但是如果父親或者母親不在了,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父親或母親的形象,即使在他們長大之后發(fā)現(xiàn)這是個善意的謊言,但是仍然能夠帶給他們強大的力量來面對人生的種種波折和磨難,說到善意的謊言,想起了電影《美麗人生》,一位父親在面對納粹的大屠殺時編造了很多謊言來保護孩子的童真,想想對這個孩子的影響真是如此溫暖而有力量。話說回來,對于父親或母親還在世,但是夫妻離異或者認同度不高的家庭來說,要注意把真相告訴孩子,不要試圖阻止孩子對父親或者母親的交往,不然很可能出現(xiàn)表面對一方父母的認同,但是實質上又會向另一方父母靠攏,不僅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還很可能會有性別取向上的問題。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父在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強大。關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內在的情感。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要重視夫妻關系,互相尊重,懂得相處之道,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相信孩子也必定會有健全的人格。
2016.2.9《為何家會傷人》P97-108
“‘每個人心中都藏有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xiàn)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xiàn)實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jié)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
包辦型溺愛讓子女為父母而活。部分包辦型溺愛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女鋼琴師一樣覺得沒有為自己活過;大量包辦型的孩子失敗了,他們一生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0-1.5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們的自主能力。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是怎么帶給孩子最健康的愛,如何做到在0-3歲期間給予孩子適當?shù)膸椭屍浒l(fā)展自主能力。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成為他自己。
2016.2.10《為何家會傷人》P109-122
“溺愛=過度地阻礙。”父母總是不斷地剝奪孩子嘗試、探索的機會和權利,常常導致孩子依賴父母卻又痛恨父母,不得不說,這是教育的悲哀。“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孩子實現(xiàn)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所以,尊重一個孩子受挫折的權利。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么他們會自動培養(yǎng)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額外的‘挫折教育’。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這時,在大人看來,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他的整個世界,他要首先在這個世界里證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證明自己。”
“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在這里講到許多物質都是愛的過度客體,如果母愛的累積效應不夠,孩子便不能體會到愛的靈魂存在,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面上,母愛稀少,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非常執(zhí)著。“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要形成穩(wěn)定的安全感,需要一個條件——在三歲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嚴重的分離(超過兩個星期的分離即為嚴重),而且與媽媽的關系有很高的質量。達不到這個條件,孩子的心就難以發(fā)展到能真正體會到無形無質的愛,或者說靈魂層面的愛。
看不到靈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貴。看不到靈魂的存在,我們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貴。”
溺愛不是過度的愛,只要是真愛,絕對不會因為愛得太多而有害,關鍵的是不要以愛之名做損害孩子的事情。尊重孩子去嘗試的每一個機會,這是每個父母應該為孩子做的。
關于有的孩子對物質過分重視,我想很大的愿意還是來自父母,所以,父母需要反省。父母要幫助孩子從物質過度到靈魂,幫助他們從愛的物質客體過度到愛的靈魂層面。靈魂層面的、內心深處的交融,才是真正有助于彼此建立良好關系,獲得寧靜人生的重要前提。
2016.2.11《為何家會傷人》P123-156
密不透風的“愛”讓人密不透風。
“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對方服從,是中國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策略。”想來這不僅是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正確,在人際相處上,尤其是親密關系的建立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以愛之名來綁架親人、朋友,對他們懷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如此,實在是不理智。我們必須明確,人與人之間相處,首先是平等的。不管我們如何厚待他人,我們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如何對待我們,是別人的事情。無論他們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的“厚待”,我們都要表示理解,并且從內心表示接納。如果有了這樣的觀念,我想在人際關系上就會少很多煩惱了。“置換了焦慮的內容。那些永遠能發(fā)現(xiàn)兒女的‘成長問題’并為之深深焦慮的媽媽,其實置換了焦慮的內容。就是說,他們真正焦慮的,并不是兒女的成長,而是與兒女的分離。他們自己缺乏獨立,所以需要那種無時無刻地關愛另一個人的感受,這種黏在一起的感覺消除了孤獨,也消除了我們生命中經(jīng)常要遇到的無意義感,即空虛。”
精神分裂如何發(fā)生。
“請‘看見’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確認他們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實,不要粗暴地進行評判,更不要朝著相反的方向說。你以為,你在讓他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繼續(xù)地將他朝分裂的方向推。精神分析認為,精神分裂癥等重型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的源頭在于極度糟糕的母嬰關系。這也可以理解為,嬰兒期的重要感受不能被母親看到,不能被確認,于是這些感受就成為破碎的裂片,嬰兒的自我功能不能包住這些裂片,更談不上整合。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痛苦的童年為神經(jīng)癥“播種”
“(神經(jīng)癥)癥狀本身不是病,而是治療的開端......它是來自潛意識的信息,目的是喚醒我們展開自我探討和改變。
對于嚴重缺乏人格力量的小孩子來說,這些創(chuàng)傷是‘不能承受之重’,如果直面它會遭遇心理死亡或實質失望。所以,幼小的孩子會發(fā)展出一套特定的心理防御機智,扭曲創(chuàng)傷時間的真相,將其變得可以被自己所接受。從這一點上將,神經(jīng)癥是一種保護力量,可保護幼小的孩子渡過可怕的童年災難。
心里疾病從輕到重可以分為三類:神經(jīng)癥,如抑郁癥、強迫癥、社交焦慮癥和廣場恐怖癥等;人格失調,如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張愛你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等。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五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受嚴重創(chuàng)傷他可能就會爆發(fā)相應的心理疾病。人格失調的患者被公認是嬰兒期得到完善照顧,但從其九個月到兩歲間未能得到很好的呵護,因此他們的病情雖然比精神病患輕微,但仍相當嚴重而不易治愈。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被認為是幼兒時期收到妥善照顧,知道兩歲之后才因故收到忽視。所以一般認為神經(jīng)官能癥情節(jié)最輕,也最容易治療。他對艾滋病的恐懼其實是由換屆選舉引發(fā)的焦慮的‘置換’。也就是說,對艾滋病的焦慮是一種‘幻象’,只具有象征意義,對換屆選舉的擔憂才是真實的。因為不能很好地面對換屆選舉帶來的焦慮情緒,他于是玩了一個‘偷梁換柱’的游戲。只不過,這種游戲是他的潛意識在起作用,不過自己并不明白。
讓一個小孩子過早地承受這樣的壓力,他勢必會有怨言。有憤怒,有攻擊性,他把自己的憤怒壓抑下去。‘小大人’承受的壓力越大,在他心中產生的攻擊性就越多。但是,這些攻擊性,他在家中根本沒有機會表達,只能壓抑到潛意識去。當這些‘小大人’們潛意識中積攢了太多的憤怒時,他們表達出來的反而是焦慮。
應哀悼過去而非傾倒憤怒。”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我們得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去面對,將之作為一種養(yǎng)分,從而讓我們的生命繁茂蔥蘢。
其實讀到這部分覺得心里堵得慌,想想自己之前總是很壓抑,也有很多的憤怒,原來是自己把很多的責任放到自己身上,無法對人傾訴,所以才會歲家人有一些埋怨,有一些無能為力,原來如此。不過還好,如今的自己真的開始釋懷,知道一切發(fā)生的原因和原理,想來真的都在慢慢變成我生命中的養(yǎng)分了。
2016.2.12《為何家會傷人》P158-170
“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在意識上,父親打孩子是因為愛,但在潛意識上,通過打孩子,做父親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方面郁積的負面情緒
不能將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這部分內容可能告訴我一個真相,當父母各種為孩子擔憂,不斷督促孩子的時候,很可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他們其實是對自己現(xiàn)狀的不滿和擔憂,但是卻借由孩子這個個體發(fā)泄和表達出來,甚至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實現(xiàn)父母未完成成事情的工具。明白這件事情不難,但是要身體力行,其實還很困難。怎樣才能做到真的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用父母的權威讓他們妥協(xié),不用愛去勒索他們,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想,當父母的需要用一輩子去修習這門課。
2016.2.13《為何家會傷人》P171-180
為什么網(wǎng)絡會成為孩子的安全島?其實是缺乏安全感。一方面是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長時期分離,且父母并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另一方面是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安全事實”,包括寄養(yǎng)、學校、家庭和社會不給予孩子更多寬容和愛,而是不斷地造成不安全的事實,當然,與孩子本身的自愈能力也有很大的關系。
甚至還說到了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原因。除了幼年時期的長時間分離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愛,缺乏持久而長遠的、無條件的愛。大多中國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考試成績優(yōu)秀,在比賽中拿名次,比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沒有純粹地愛孩子。愛他,不是因為他有多優(yōu)秀,而只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了無條件的信任和愛,孩子才會對這個世界有一種恒久的安全感和信任,自然,這個生命所散發(fā)的氣息和迸發(fā)的力量才那么強大,照亮自己、也能溫暖別人。
客體穩(wěn)定性在良好養(yǎng)育下一歲半可養(yǎng)成,情感穩(wěn)定在良好養(yǎng)育下則需要到三歲才養(yǎng)成。
說來,自己的安全感也不夠,我在想,其實我在小時候甚至是現(xiàn)在也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父母或許是因為我的成績、懂事,能夠帶給他們的榮耀,爺爺奶奶或許是因為我對他們好,常給他們買東西,我時常打電話,溫暖他們的內心。想到這里,真的覺得挺悲哀的。如果我成績再差一些,再不聽話一些,或許我早已被嫌棄得不行了。難道這世上,就真的沒有那樣一個人,不是因為我有什么樣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光芒,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而愛我,而僅僅是因為我這樣一個單純的人,就那樣無條件的,發(fā)自內心的愛我嗎?在親人中,我想到過外婆,因為對女兒的深愛,愛屋及烏,她是真的關愛我,但是我自幼沒有機會和她長時間共處,我和她的最佳相處時間真的過去了,是不是算一種遺憾呢?
親愛的你,親愛的孩子,如果你錯過了20年,那么,就用余下的幾十年來愛自己吧,無條件的,全身心的,愛自己。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別人不能給就算了。
2016.2.15《為何家會傷人》
考試癮比網(wǎng)絡癮更可怕。考試癮主要是通過外部評價體制來獲得自我的認可和滿足,這樣過分看重外部的評價,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xiàn)。相比之下,所謂網(wǎng)絡成癮的孩子,他們還在努力尋求一個安全的空間,還算是比較輕微的行為表現(xiàn),但是兩者都應該引起重視,盡早進行心理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于內在評價體系的建立,內在和外在的評價體系哪個為主,哪個為輔,到底占多大的比重,這些都需要有客觀理性的認知,然后盡可能多地在內在評價系統(tǒng)上有自己的堅持和見解。只有發(fā)揮內在的動力,卻學習和生活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才會綻放那種由內而外的光彩,而不是刻意雕琢的被修飾的姿態(tài)。
老是考砸可能是孩子潛意識的不認同,或者說叫做被動攻擊或者隱形攻擊,在一些父母控制欲強的家庭,對孩子期望極高的家庭,以及孩子的愿望表達不夠民主的家庭就很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所以,要注意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家庭更加民主,如果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卻決定孩子的人生,那么這個孩子就父母的傀儡,那么,這個生命的自主性在哪里呢?
2016.2.16《為何家會傷人》P195-206
不斷地復讀其實要承擔是一種心理壓力,所慶幸的是自己當時雖然沒有考上很理想的學校,也花費了一年的時間來想明白這個道理。不斷地重復學習知識,其實只是毫無意義的重復,這是時間的浪費,和養(yǎng)成性的大學理念相違背。父母需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減壓,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心理機制。
和孩子一起面對失敗的后果。其實孩子害怕的并不是糟糕的結果,而是害怕人們的否定。我們需要知道怎么可以度過難關,孩子通常難以一個人去面對,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共同承擔一些責任了。尤其是那些比較專制的權威父母,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以至于孩子已經(jīng)把那些東西內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以父母需要承擔的責任,可能面臨承認自己錯誤,然后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想想真是折騰,只希望自己在源頭上就做個好父母,不要先污染再治理,等到犯下錯誤之后才去彌補。
2016.2.18《為何家會傷人》p207-220
家有失敗留學生怎么辦?這一塊主要都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他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可能變成什么樣的人,所以父母對孩子要有愛,要公正,不要用愛去捆綁孩子等等。
如何圓北大夢。這里提到做夢也要有基礎,只有自己有過成功的經(jīng)驗,才會真的實現(xiàn)所謂的成功預言。當然,書中提到學習和考試是兩回事,想起自己當時、甚至包括現(xiàn)在,可能都還是不會考試,如何學會考試,這是一件需要琢磨的事情~挫折商,最好的該是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面對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成功克服難關,便是提高挫折商的絕佳時機。
2016.2.19《為何家會傷人》P221-245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這比知識更重要。
一個人的現(xiàn)實人際關系,是他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在投射的結果。
自我評價=內在父母的評價。自我評價就是:心中的客體關系中,“內在的父母”對“內在的我”的評價。其基礎就是,我們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評價。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即心理學上的人格,也是一種關系。(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包括自信,自卑等。自信就是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充滿信心。自卑則是沒有信心。決定論聽起來有些悲觀,但絕非說不可改變,改變的方法是認識你自己。
教育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大人。許多名義上“一切為了孩子”的瘋狂說法,甚至借口,其實并不那么正確。其實,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yōu)秀。中倒讓我想起了戴旭芳老師談到的幫助女兒做作業(yè)以減輕其負擔,想來他們是真正明智的父母。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改變,從心開始》中談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是自己有一套自己標準和目標,只要達到了這個標準和目標,自己就會開心快樂,比如寫完作業(yè),比如看一部電影,吃冰激凌等等。無條件的快樂則會邊角困難一點,因為不管外界條件如何,他們總是非常快樂祥和。
父母的暴躁等并不是你的過錯,你要認清真相,并且要真的明白你不能夠改造他們。如果他們因為你無意識有所改變,其實也不是因為你,你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能夠使他們改變的是他們自己。如果他們變好了,那是值得慶幸的感激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變好,這才是事情的常態(tài)。關于這一點,不能奢求去改變。很多時候很多優(yōu)秀的人就是不愿意承認這樣一個常態(tài),總想著要去改造哪些人,最后實際上也改變了。這種老是想要改造其實是扎根于童年時的自戀。(話說今天才真正明白自戀是什么意思,有點值得惋惜的是自己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比較自戀的,對于人際和外界總是惴惴不安,以為自己打個噴漆都能引起全球的變化,其實,真相是從來沒有人會來關注你。總是過度的關注自己,以為這個世界,周遭的人和事物,無論好壞,好像全是因為自己才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
孩子當不了家庭的守護神。孩子總是會通過傷害自己來期望父母重歸于好,但是這樣的方式并不正確。看到海靈格的比喻后,我總會想到,父母關系危急的家庭就生長咋懸崖邊上,然后孩子本來在平原中央的,然后它就扭曲自己的形狀,想要救回父母,結果,這棵樹最后變得奇形怪狀然后父母也并沒有真的被救回來。
需要告訴孩子的是是事情的真相,有什么行為和結果全是因為之前所做的決定,與他人無關。一定要告訴孩子,你的本意是愛我們,我們感受到了,但是你這樣的做法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的,所以以后不要做這樣的事情了。同時,還應該告訴孩子,不管父母是否分開,我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2016.2.20《為何家會傷人》P248-271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原始的融合焦慮,是指一個人害怕與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聯(lián)系,因關系意義上的鏈接會讓其擔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這種懼怕所產生的焦慮即原始的融合焦慮。有的人會害怕即使輕度的關系會吞沒掉他可憐的自我身份。關鍵原因是,他的自我太可憐了、太脆弱了。之所以可憐與脆弱,是他的感受很少被感知。這種自我,非常渺小與卑微,其他任何一個事物都遠比自己要高大。所以,建立關系就意味著,要被那個高大的別人所吞沒,而自我就煙消云散了。
你的身體是不是別人的奴隸。雖然是自己的身體,但是常常身和心并不能合一,被外界紛繁所役使,最終不自由,而且在現(xiàn)實的事務中總是不能稱心如意。最重要的應該是活出自我吧!把生活雕琢成你想要的模樣,把你的心放進去,才有那栩栩如生的生活啊。
喚醒你沉睡的活力。作者根據(jù)自己的三個夢境談到了很多關于內在力量的事情。當然,作者現(xiàn)在的修為比我是要高上許多,自然思考要深刻許多,但是關于夢境,我也一直有諸多感悟。常常會做一些難忘的夢,并且想著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一下,當然,因為專業(yè)修為還不夠,同時對于結果也并沒有什么執(zhí)著,所以也就那樣過了,少有醍醐灌頂之感。
原始母愛貫注,即媽媽對孩子有心靈感應能力。許多媽媽在懷孕最后幾個星期,和孩子出生后的幾個星期,對孩子會非常敏感,能感應到孩子的需求和內在的心聲。足夠好的媽媽的關鍵,就是敏感。要做到足夠好的媽媽,細致的照料很關鍵,而與照料至少同等重要的是原始母愛貫注,即嬰兒出生前后的數(shù)周時間內,媽媽對于嬰兒全神貫注,她全然關注新生命,而她的自我、個人興趣、生活節(jié)奏和自己關心的東西都退到背景中去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適應嬰兒的愿望和需要。原始母愛貫注是一種很特殊的狀態(tài),不能持久,一般持續(xù)幾周,并且“母親一旦從這種狀態(tài)中恢復就不易回憶起。”
每個人第一個想要的都是母愛。若孩子時不能得到足夠好的媽媽的愛,就會形成程度不一的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導致一個矛盾:渴望愛,但當真愛降臨時,卻又會焦慮緊張到極點。
2016.2.21《為何家會傷人》P272-281
觸碰你的內心的嬰兒。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擔心一旦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就會做壞事,其實可能是擔心自己內心的小孩,怕那個小孩做壞事。那個幼小的嬰兒可能因為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母嬰關系,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有一些問題,想要生活過得更順遂,就需要直面現(xiàn)實,敢于觸碰內心的那個小孩,盡管開始可能讓自己的心變得血淋淋的,但是面對后,真的都會變好,只有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2016.2.22《為何家會傷人》P282-325
愚孝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家庭中的輪回鏈條
關于愛的六個謊言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