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樓夷老師的課程《 怎樣培養有主動性的孩子》。
其中有一節是講借助歸屬感讓孩子更主動。
歸屬感,同伴的認同,擁有好朋友,對一個孩子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伙伴群體中有安全感,可以幫學互助,就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拿我兒子舉例說明,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會回來說我的好朋友是誰誰誰,我只有一個好朋友,很失落的樣子。也不是很愿意去幼兒園,那么更別提和小朋友們一起開心的玩耍學習了。
小學一年級更是嚴重,自己沒有朋友,形容自己是單身狗。換了新同桌以后,和同桌玩的很好,回來高興地宣布同桌是最好的朋友。也會講同桌考試要問他,同學學習差等。同桌也會帶小東西給他。很平常的東西,孩子卻視若珍寶。可見朋友在孩子的心中多重要。
在學校里是否快樂,跟有沒有合得來的玩伴關系重大。
心理學家哈里斯的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并不在于教養,而在于給了孩子好基因以及良好的社區或者學校環境--即孩子的同輩群體。
重視孩子的同輩群體,改變以前認為的孩子是家長教育出來的想法。關注孩子的外部社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我們家長應該積極去做的。
教養影響的主要是孩子的家庭行為。而在外部社會,孩子自有一套不同的行為規范。
孩子跟同伴一起打鬧的時候,表現的真的像陌生人。他在家里從來不會那么主動地和人聊天搭訕。
孩子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方面,父母能夠直接影響的主要是基因,教養的作用很小。
原來說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巨大,甚至有占主導的趨勢,哈里斯的研究顛覆了認知。
也有其道理,孩子畢竟將和同輩生活一輩子,而不是與父母的愛。
那么,父母就沒有用了么?
哈里斯給出兩項建議:
1、改善孩子的外表,達到有吸引力又正常,不要過于與眾不同,名字不要特別怪異。
2、選擇合適的學校、社區,不要頻繁搬家。
家庭教養無法影響孩子的人格,父母可以曲線救國,影響孩子的同輩環境。
可以聯合同樣重視教育的家長,使孩子一起交流學習,通過同伴激發孩子。
以后給孩子報興趣班,也要多留意聯系班級里的家長,溝通孩子們的學習進度,這樣可以促進趕超學習的 氛圍,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大人要跳出自己的小家庭,努力創造和諧社會,讓孩子們在其中健康成長,是我們成年人最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