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是態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塑造態度?
人們喜歡用一個人的態度,來預測他的行為。愛默生說,“每個行為都源于一種想法”,確實如此嗎?
社會心理學家艾倫·威客克對于態度可能具有的作用提出了挑戰。通過對各種人群、態度和行為的綜述研究,他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人們表現出的態度很難預測他們的各種習慣。
學生對于作弊的態度與他們的實際作弊行為幾乎沒有相關關系。
對教堂的態度與星期天做禮拜的行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
自我描述的種族觀與其真實情境中的行為機會不存在什么相關。
實際上,我們也發現,依靠態度預測個體的行為,并沒有想象中的準確。正如羅伯特·埃布爾森所說,我們“精通并擅長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原因,但卻非常不善于做我們已找到原因的事情”。畢竟,思考是簡單的,行動是困難的,而讓一個人的想法付諸行動則是最難的——鼓吹美德要比實踐美德容易得多。
如果人們常常不按自己說的來做,那么對于試圖通過改變態度來改變行為的努力常常以失敗告終,就不足為奇了。人們認識到吸煙的危害,卻仍然吸煙;安全駕駛的呼吁,對降低事故率基本上沒有什么作用;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卻又刷起了朋友圈……
也許我們能應該換個方向,社會心理學給了我這樣的啟示:我們的自我定義,并不是在自己頭腦中構造的;而是被我們的行為鍛造出來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都很熟悉:登門檻現象。實驗表明,如果想讓別人幫你一個大忙,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請他幫個小忙。富蘭克林就非常善用這個規律。19793年,富蘭克林作為賓夕法尼亞組織大會的秘書,受到了另一位非常重要立法者的反對。所以富蘭克林想著手把他拉攏過來:
我并不打算通過向他表示任何卑屈的尊敬來博得其好感,而是在一段時間后采取另一種方式。當我聽說他們圖書館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書后,我給他寫了信表達了我非??释x到這本書的熱切心情并懇求他將書借給我幾天。他立即就寄給我了,而我在一周之后歸還了,并且強烈地表達了我的謝意。當我們再次在議會廳碰面時,他主動給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這么做過),并且非常彬彬有禮;隨后,他甚至說在任何情況下她愿意隨時準備幫助我。就這樣我們成了好朋友,我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他去世。
富蘭克林,讓議員用自己的行為塑造了自己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我們并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而喜歡他們,而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好。
關于行為塑造態度,在社會心理學里已經是一個共識,只是原因還存在多種解釋:印象管理、認知不協調、自我認知等理論。但對于指導我們行動而言,哪種解釋更正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塑造態度的事實。
如果我們想要在某個重要的方面改變自己,不要僅僅構想計劃、暢想未來,不要等待頓悟、靈感,有時真的需要我們做出行為。
“想要養成某個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
要不想養成某個習慣,那就避而遠之。
想要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情來取代它。”
?????????????????????????????????????????????????????????????????????????——希臘斯多噶派哲學家,埃皮克提圖
奧卡姆的刀
通過行為改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