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多月前,我在“分答 ”上問了蕭秋水老師一個問題:個人運營第一個公眾號,有哪些常見的需要注意的誤區?秋水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給出了如下建議:
直接去行動,不要有那么多的顧慮,然后行動了以后去摸索,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找到適合你的路線,而如果說是由于顧忌各種誤區遲遲不去開始,其實那個我覺得行是比較可惜的。
秋水老師還提供一個思路,先運行一個公眾號,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可以舍棄,換一個,從頭再來。到那時候已經有了經驗和教訓,做起來也必將容易。
其實在問教主之前,我已經想了很久了,比如公眾號的名字、定位等,但一直沒有想清楚,所以遲遲沒有行動。在得到教主的回答后,我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于是2016年11月20日,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對于學習,你與高手的差距在哪里?》。這是一篇讀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后的筆記,讀書用了1個多小時,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卻花了三個多小時,由于第一次發文,排版、修改如此反復前前后后用了五六個小時的時間。
隨后的一個月里,我一邊閱讀、聽微課,一邊思考、總結并形成文字,然后在公眾號發文。因為要白天上班,這些只有在晚上進行,經常要整到晚上一兩點中。雖然很辛苦,但沒辦法,既然已經開始了,就希望自己要堅持下去。我跟朋友開玩笑說,自己現在都一整天的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2月19日這天拿到了“原創” 保護功能,這算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吧,也是對我一個月努力的回報。
即便是我現在仍沒有完全想清楚“越讀空間”的定位及以后的發展方向,但我已開始行動了,相信隨著不斷的行動和試錯,一定能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并在這條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遠。
【2】
羅振宇在最近一期“邏輯思維”中就“什么是有效行動的邏輯? ”給出自己的觀點:先干了再說,然后用理性輔助我們一步一搖地,一步一蹣跚地往前走。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
人的外部環境有兩大天條,第一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意外,你在任何時候做理性判斷的時候,你的信息都是不完善的,那第二呢,就是好事和壞事是說不清楚的,你在任何時點做利弊判斷,看到的這個圖景很可能再往前行動一步,那就變了,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所以在有效行動者的世界里面,他永遠相信兩件事,第一,先干了再說,因為我只要干了,我就會遇到更多的意外,我就有機會把握這些意外。那第二呢?只要我行動,我就有機會洞察優勢背后的代價,有機會把那些壞事變成好事。
【3】
無有獨偶,在近期公司大BOSS給某產品線領導座談時提出,目標可能是不精確的,但方向一定要正確。不要等想明白了再行動, 因為外界的環境不停的在變化,你當時的決定可能很快就不適用了,但只要方向對了,就可以通過不斷的根據變化修訂目標,最終也能成功。
大BOSS還舉了公司某產品研發的例子,某次大BOSS去參加行業展覽,意識到,公司不能只做一個各種零備件的裝配商,必須掌握某些核心部品的技術并自行研發以打破供應商對資源的壟斷。當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不僅外部沒有人看好,內部人也猶豫。但大BOSS堅持了他的看法,因為大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就這樣,公司在該產品研發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不斷修正目標,不僅產品研發成功,而且在某些技術方面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并申請許多專利技術,形成行業競爭壁壘
試想,當初如果是想明白了在行動,產品面世可能要晚很多年或者當你想要行動的時候,別人已經通過專利形成壁壘,你所想明白的,也只能想想而已了,更不要說不行動了。
【結束語】
總的來說,我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人,很多事情都是想明白了才去做,于是乎,很多事情到現在依然沒有做。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改變,那就是一些事情如果認為方向對了,那就先行動,這樣可能會走一些冤枉路,但至少可以積累一些經驗和教訓。最后,我想用羅胖《有效行動的邏輯》中的一句話在結束本文:
你的想法再精彩,那是想法的價值,而你的價值永遠體現在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