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電視劇電影里的情節往往是現實生活的寫實,好的影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本身以及其社會關系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最近熱播的《歡樂頌》,其中主人公之一樊勝美,出生于貧窮家庭的她,到大城市打拼,不斷花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幫助家里,換來的卻是哥哥嫂嫂的不斷滋長的貪婪。為家庭所困的她,遭遇著人生中的各種不順。而現實生活中就存在著不少樊勝美。
現實版的樊勝美
昨天在一微信群上,一姑娘分享了她的故事,在此就叫她f吧,故事如下:
目前在國外發展的f,在父母及弟弟的眼里,是賺了不少錢的。已28歲的弟弟沒有出來工作,據說在家里炒股,常常向f索要金錢。大學畢業工作后f都會斷斷續續地資助家里,后來發現他們越來越貪婪。弟弟心理特扭曲,給100元時,會嫌棄f給得少,而是覺得f應該給他200元;當給1萬元時,同樣會嫌棄f給得少,而是覺得f應該給他2萬元。
更嚴重的是,母親站在弟弟一方(f沒有明顯提及父親是否也站在弟弟一方,但是我覺得應該是的或者保持中立,因為下面f談到了她向父母解釋繼續給錢的壞處,而父母都表示不理解)。f覺得他們太貪婪,于是決定暫停給于他們金錢,最近兩個月還因為此事雙方大吵了5次架。
f遇到的難題
f試圖跟父母解釋,父母不理解反而覺得f給錢弟弟花是理所應當。
笑來老師常說:要跟家人一起進步,升級認知,升級大腦系統;要多花心思,金錢給家人,這樣才會幸福感倍增。如果不幫助家人一起成長,慢慢地跟家里人是兩個世界,甚至不兼容,到時候只能離開,疏遠。
但是f面對文化素質都不高沒有視野的父母,跟他們講道理,他們反而會覺得f薄情。
靠自己的努力打拼有所成就并向家里資助,換來的卻是弟弟的貪婪,父母的不理解。想秉承老師的教導,卻屢戰屢敗。f的情緒很低落,于是向我們講述了她的故事。
小伙伴們的建議
1、笑來老師話有一個前提不能被忽視,講道理。笑來老師的老婆是可以講道理的人。抽象一點來說,就是價值觀要一致,才有和睦共處,共同進步的可能。
一念一世界。
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概念和認知里的。人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不管什么樣的認知,總能自圓其說。
所以,基本的價值觀一致這個前提,很重要。做好自己,不要和他們爭辯,讓自己成為能說話的人。
這種事換做我,我傾向于就不給了,以直報怨。
2、某些地方確實把女兒當提款機。
不給還能怎么樣?
撕破臉皮。
3、父母就是這樣,總照顧差一點的子女。主要是弟弟這么大了,太不懂事。(這不算建議,我個人覺得前一句說得挺合理的。如果父母的疼愛偏向其他兄弟姐妹時,自己要明白父母傾向于照顧差一點的子女,同為子女,照顧差的一方,這是合情合理的,當然自己也要記得向兄弟姐妹伸出援手。只是f家的情況特殊點。)
4、學樊勝美,定期給一點,不給多就行了。不管他們怎么說,就說沒錢,他們罵就不回復,一個巴掌拍不想。哎,路漫漫其修遠兮。
5、對人好也得有策略,就像小孩子想吃糖,怎么吃都嫌棄不夠,父母也不能完全滿足他,而是會講個蛀牙的故事,或是直接把糖藏起來騙他說沒有糖了。知道對方的做法不對時,不能一味地去滿足,這也算是一種逃避。
6、可以換一種方式疼愛父母,比方說悄悄地給他們買個保險啥的。
7、同樣情況的另一姑娘采用了這一方法來解決:上周她把她哥哥拉入黑名單。理由是哥哥不停地要錢!去年她問他哥哥‘你憑什么和我不斷地要錢?’他說‘憑你是我妹妹!’當時她就嚴肅地告訴他‘我只負責兩種人:一種是生出我的,另一種是我生的。’。
我的看法是:有小伙伴說,不要給錢弟弟,只給父母。其實我認為在沒有違背自己良心的前提下,誰都不給,因為給了父母,父母終將這筆錢轉給弟弟。日后家里如果沒有了自己的資助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到時再給。平時就給父母買買吃的或用的等等,而不是直接給金錢。
最后
經過一番探討與建議,f的心情好轉了些。聽他人的建議,做決定的最終還是自己。f表示暫停繼續給弟弟錢,她心理應該還有其他輔助的方法,畢竟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極端。
f說她身邊也有不少像她這樣的例子,其實我也見過身邊這樣的情況。
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遇到這種情況的,愿都能早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