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最后一家書店》:尋找閱讀的意義

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此話言簡意賅地表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就連著名的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對此句贊不絕口,他表示:“要把讀書當回事!”

于是,有很多人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呢?讀書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那我們真的能夠通過讀書獲得好多好多錢嗎?畢竟,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窮書生是沒有人羨慕的,房子、車子、票子才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東西。


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在我大學時代有一個關系很好的女生,她有一個姐姐,屬于學霸的級別。她們是從山里走出來的孩子,她告訴我,爸媽在城里打工,如果她們想要在城市里讀書,就必須很努力去學,因為如果一旦考不好,父母是絕對不會把錢砸在她們的身上的,尤其是投入到女孩子的教育上。

而等待她們的命運要么是打道回府,嫁為人婦,從此回到山里過相夫教子的生活,要么就是在大城市里打工掙錢,然后看看是不是能夠命好嫁到城里去。她們以后的人生完全取決于她們嫁給了什么樣的男人。

可是如果能夠好好讀書就不一樣了,讀書是她們唯一一次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姐姐讀的是臨床醫學,畢業以后留在城市工作。她比我們大五歲,如今也已經兒女雙全了,而且自己又成為了醫院的青年骨干,老公也是醫學專家。她的未來,都是靠著讀書奮斗來的。所以你說讀書能改變命運嗎?真的能!


還有前段時間我無意間看到了一個高校招聘大學教授,要求不必多說,條條框框高得嚇人,不是我們這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但是我看了一下待遇,哇塞,簡直太棒了!年薪百萬,學校解決住房問題,還有子女的學校問題!你看,房子,車子,票子,這不都來了嗎,你接不住,不代表別人接不住!

由此可見,讀書是能夠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的,不過根據二八定律,只有站在金字塔頂端的20%的人,才有可能分到蛋糕。天道酬勤,其實各行各業都是這樣。

其實,我倒是覺得,讀書給我們大部分人帶來的巨大財富,倒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反而是精神上的財富,會更有力量。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倫敦最后一家書店》,給了我特別深的感觸。在“二戰”期間,整個倫敦被轟炸,人們流離失所,傷亡慘重。而此時此刻能夠給人帶來力量的,就是書籍。格蕾絲在櫻草山書店舉辦了讀書會,每天下午定時讀書給大家聽,用閱讀的力量使人們安靜下來,進入到書里的世界,從而暫時忘記了戰爭的殘酷。

我想,這大概就是書籍所帶來的最大的魅力吧!就像毛姆所說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與其做一只鴕鳥去逃避隱藏,不如在書的海洋里徜徉!

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一個過程。讀書可以體驗一千種人生,而不讀書就只能活一次。我們沒有辦法無限延續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和厚度,讀書是最好的方法。


《倫敦的最后一家書店》里面有一段情節讓我印象深刻:當敵軍的轟炸機在整個城市的上空暴虐的時候,有很多市民躲在了地鐵站里,他們的內心是彷徨的,無助的,他們害怕死亡,卻又不知道死神會何時降臨,此時的靈魂無處安放。

就在這時候,格蕾絲拿出了一本書,她原本是為了消遣自己的時間,卻不知不覺地讀了出來。這時候,人們慢慢向她靠近,圍在她身邊,聽她讀書。格蕾絲是一個有點善良,有點害羞,又有個性的姑娘。

她看到大家都在聽她讀書,還會變換聲調,盡量讓自己的閱讀有聲有色。越來越多的人被她吸引,被書里的故事情節吸引,地面上空的炸彈還在砰砰作響,而在地鐵站里躲避的人們好像也沒那么心慌意亂了。

這一段故事真的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閉上眼睛,我仿佛看見了一個金發女郎,席地而坐,捧著一本書朗讀的畫面,她的頭頂上滿是金光,我想,一定是有buff加持!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讀書和看影視劇的差別。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很多人會覺得讀書很麻煩,而且會花很多時間,不如看一部電影更簡單。其實,同一部作品,書和影視帶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因為我們人類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這個劇的演員是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他的肢體語言能不能把人物的精髓表現出來,以及整部劇的價值觀和原著是否有差異,這些你不去讀原著的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去辨別的。

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給主人公立一個心目中的形象,然后看著他哭,看著他笑,看著他生,看著他死。他所經歷的一生,仿佛就是自己所經歷的一生。這樣的感覺,不是你看一部影視作品就能夠輕易達到的效果。


再回到書中的一些片段,主人公格蕾絲和她的好友薇芙之所以能夠來到倫敦,是因為韋瑟福德夫人收留了她們,前兩個月不收房租,后面的日子象征性地少收一些房租。而韋瑟福德夫人是格蕾絲逝去的媽媽的好友,她還經常變著法兒的給她們做各種好吃的。

你看書中這樣的人物關系,再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血淋淋的例子。我們時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例子:大姑姐的兒子想到自己家里過暑假,然后發生了各種矛盾。導致夫妻關系、婆媳關系乃至整個家族雞飛狗跳。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在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理想的生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善良而又和諧,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可以在我們讀書的過程中被暫時忘卻,甚至我們有可能會通過讀書改變我們自己固有的一些想法。

借用麥家所說的一段話:“讀書有什么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不讀書,你可能連自己都不認得,因為讀書,你可能認得世上所有人,包括500年前和500年后的”。


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著一個爺爺和他的小孫子,爺爺愛看書,每天沒事就坐在溪水邊上看書。一天,小孫子好奇地問爺爺:“你每天都看這么多書,記得住嗎?如果看了記不住,那看書還有什么意義呢?”

爺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小孫子從家里取來裝煤用的黑黑的竹籃,然后讓他去小溪里面用竹籃打水。小孫子雖然很郁悶,竹籃怎么可能打得上水?但他還是照做了,打了兩次,都是空空的,小孫子不干了。

“爺爺你是不是嫌我打擾你,故意戲弄我呢,竹籃怎么可能打上水?”

爺爺說:“你再多打幾次試試!”

小孫子又試了幾次,氣呼呼地把籃子扔到一邊。

這時候爺爺撿起竹籃對小孫子說:“你看這個竹籃,雖然沒有打上來水,但是它是不是已經被水沖得干干凈凈了?這就和人讀書一樣,雖然大部分的東西忘記了,但是書本的知識其實是在潛移默化的凈化你的心靈,讀的多了,原本蒙塵的心靈,也會變得像這個籃子一樣清亮透徹。”

小孫子恍然大悟,從此以后,小溪邊常常有一老一少兩個身影,各自捧書閱讀。

我想,這大概就是讀書的意義吧!

END.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