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年重陽 今又重陽
重陽有“節(jié)”是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了。
但是,對重陽有感覺,那是因為看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的那種毫不做作的直抒,幾乎呼應(yīng)了所有的思念之情。尤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句,從“思兄”的狹窄范圍延為廣義的所有值得思念的親人,而且也不再獨獨屬于九月九日那一天,逢節(jié)就會有人拿來寄托因思念而生的惆悵。
今年重陽節(jié)又到了。它還有個副標題,叫老人節(jié)。
果然,報紙、電視花了大氣力,把矛頭對準了老人。重陽節(jié)渲染得紅紅火火,在一片喜慶中,老人們繼3月5日“雷鋒紀念日”以后再一次成了關(guān)注的明星。
時下,無論是物資條件過不過得去的老人,多感到被社會在忽略,唯有親情的渴求在與日俱增。兒女絕情不孝順的當然有,但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兒女迫于自身的種種壓力,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了事業(yè)、學習、謀生、小家,以至于無法設(shè)身處地多關(guān)心一點父母,那就大有人在了。平心而論,老人們是因為缺失了社會的關(guān)注,所以心中五味雜陳。
不過,這里要理清一個關(guān)系:重陽節(jié)究竟需要關(guān)注的是老人還是父母?
估計有許多人知道中央電視臺記者參訪到的那對北京姐弟了吧?80歲的姐姐有三個女兒,都在天津。她說“感受不到兒女溫暖,恨不得快死”。話是很揪心的,三個女兒聽了一定會感觸多多。
但是問題來了。“姐姐”80了,三個女兒估計也都在55歲左右,也是拖兒帶女的母親了吧?也算是老人了吧?那三個女兒完全有可能也會有“姐姐”的痛苦。那么,80歲“姐姐”的痛苦是否應(yīng)該由三個同樣也是老人的女兒來負責?所謂“老人管老人”。或者,母親的痛苦是否應(yīng)該由兒女來撫平?所謂“兒女管父母”。
我覺得,“兒女管父母”是正道。當然有句不得不說的題外話:政府更需要責無旁貸的適時替代“兒女”管好“父母”,例如兒女也是老人了、兒女喪失能力了、兒女沒有了……
今天的社會常常混淆了老人和父母的概念,在重陽節(jié)屢屢把老人突出的當成一件道具,但開口閉口談的是些子女與父母的關(guān)系。思來想去,實在有點殘忍過頭了。
我實在看不慣作秀的記者們。這些口無遮攔的問些蠢問題的記者也是為人兒女的吧?他們怎么就不去問一下自己的父母,在此時此刻重陽將至時,父母的心中是怎樣的一種念想?他們拿著話筒滿大街追著老人們,就不怕挖了老人心中不愿提及的傷疤嗎?這些記者想干什么?無非想讓老人們對今天歌功頌德。我想到了重陽糕。
重陽節(jié)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講究的重陽糕有九層,像座寶塔,上有兩只小羊,以合重陽(羊),也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點上燭燈,以“點燈”、“吃糕”寓“登高”之意。古人在九月九日作糕的本意本不為自己,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讓人動容。按舊習俗,這是父母在天明時,以重陽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用來祝愿子女百事俱高的啊。
農(nóng)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目的是用來避災(zāi)。有人把重陽節(jié)硬扯成老人節(jié),不是不可以,也可以牽強的說成讓老人少點災(zāi)禍。但是,是不是不要剝奪了父母對子女溫情脈脈祝福的空間,只一味的讓重陽節(jié)演變成了老年父母成為受施的可憐蟲
重陽節(jié)本是老人們一如既往思著念著兒女的日子,做兒女的能感覺到嗎?
那些記者為什么不去問問滿大街做兒女的,哪怕問問自己:重陽節(jié)了,你感到了,你想到了父母對你的噓寒問暖,雞毛蒜皮嗎?你想到了父母嗎?去看望了他們嗎,哪怕打一個電話?
重陽節(jié)了。難道僅僅是老了的父母在想兒女嗎?暫時還沒有成為老人的父母難道就不需要兒女想著他們了嗎?
只要不昧著良心,十有八九的可能被問及的父母,今天的日子肯定已不僅僅只是解決了溫飽。但是父母們難道是一群吃飽了就開始等下一餐的動物嗎?他們遲遲早早的會在余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最想要的是什。他們的身體遲遲早早會被老弱囚禁在了很窄的一塊天地里了,他們需要兒女,因為兒女是他們對外界延伸的觸角。他們的頭腦遲遲早早已被過度消耗得跟不上眼下的思維節(jié)奏了,他們需要兒女,因為兒女是他們對外界判斷的參謀。他們不害怕失去財產(chǎn),也不在意被人淡忘,但是需要死死拽著兒女,因為兒女是他們用生命最寶貴的那一段喂養(yǎng)大的,又是唯一獨屬自己且不能割離的。
與其把重陽節(jié)貼上老人節(jié)的標簽,不如改成父母節(jié)。無論此時父母是否已是老人。“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的那位就是你啊,做兒女的。回去吧,去看看父母,哪怕他們還很年輕。何必要等到后悔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