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他手,送箏直上青天,美自有萬鈞之力。
風箏爺爺對佳晟說:人要坐,心要靜,手要穩。
爺爺介紹
2014年,風箏制作技藝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項目的立項者便是程迪申。
程迪申,1944年生,杭州市民間工藝大師,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杭州市余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風箏協會理事。
爺爺拿過十余次全國風箏比賽的金牌,風箏做了三十多年,最擅長做龍風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之時,爺爺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專門制作了一條長約200米的巨龍風箏禮獻祖國, 這條龍身子有80厘米見寬,重達幾十公斤,單龍頭就畫了三個多月,圓目長須,張口叱咤,尤顯龍的雄風。
一般人生活中放飛的風箏都是非常輕巧的,而這200多斤重的巨龍怎么飛上去的在技術上確實是個難題。但這在程老眼里都不是事! 中華巨龍在云中穿梭,活靈活現、威武霸氣,央視也進行了轉播,還榮獲了全國首屆和第二屆傳統風箏制作技藝大賽的一等獎。
遇見爺爺
被這些立體風箏吸引,我停在了爺爺的大師工作坊前,孤陋寡聞的我只放過平面的風箏,哪里見過這立體并中空的風箏,還是龍頭的!我去向爺爺求證?這龍頭風箏會飛!?
叫
程老”爺爺“是隨佳晟(爺爺和風箏的忠實粉絲)叫的,本來我可是叫程老”大叔“的,叫著叫著被墻上的數字嚇到,爺爺已經是七十多歲啦。我敬佩爺爺的保養秘籍,這副模樣在我們村絕對才不過六十,我們村的七旬老頭走路,總像自帶顫音的款款小曲。讓人祈求大風繞道而行。而爺爺卻還沒嘗到這年老的可怕,扶手椅上背斜靠,二郎腿風流翹,瀟瀟灑灑自我搖擺,我猜年齡他在笑。
其
實和爺爺聊天,才感到爺爺的親切。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個嚴肅的大師。大概是距離產生距離,遠遠看著,爺爺眉眼細延,顴骨高展,唇線輕描,有一種鷹揚虎視的氣場。踩碎這距離,掀開這氣場,才發現這是個愿意和我分享一切的可愛老人。正如佳晟對爺爺的評價:爺爺顯得很樸實;做風箏時很安靜 ,心無旁騖;待人時很大方 ,對周圍的人都很好 ;對風箏極為熱愛。
佳
晟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了不簡單的爺爺。
我卻接著追問,”你是怎么看出爺爺對風箏的極度熱愛的?““就是昨天吧?爺爺在做風箏的時候我叫他叫了三五聲,他才理我。他在做風箏的時候是聽不到外面的聲音的。叫他很難聽到。“你簡直能想象到佳晟那一臉無奈和苦笑的表情中爺爺的專注。”講風箏的時候他總是顯得特別有精神。“佳晟補充道。
于
是我來聽爺爺講起了風箏。
做風箏要從制作圖紙開始,然后設計樣稿,畫圖案,配骨架。配骨架用的毛竹,爺爺一般都親自上山去砍,爺爺說毛竹要通直,竹節要平,竹節要長,而且立冬以后才能砍,我仿佛看到爺爺傲雪斗寒霜砍毛竹的帥氣場面。配好骨架就上綁條,然后就是裱糊,繪畫,放風箏。而傳統所說的風箏四藝,扎、糊、繪、放。(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其實并沒有那么絕對,爺爺和佳晟同時說:“有時要先繪后糊,有時要先糊后繪”。爺爺很開心,佳晟已摸出做風箏的一些門道。
我
好奇爺爺如何和風箏結緣?
“自己小時候就會動手做風箏,工作之后會利用業余時間開始做一些比較復雜風箏,一次偶然的機會單位組織去參加全國風箏大賽,當時算是第一次比較用心的去做自己的風箏,沒想到獲得了第五名,往后的日子里在領導的支持下就開始持續風箏創作了。退休之后幾乎所有時間都放在了風箏創作上。”
“原來你之前不是專門做風箏的呀!退休前風箏只是你的業余愛好呀!”
“對呀,我一直很認真地業余著!”
大
師背后的大師總是令人更好奇,
于是我問爺爺背后有沒有高人指點?爺爺說他并沒有師傅,而且寫風箏的書都找不到幾本。那爺爺怎么做出這些風箏的?
“爺爺沒有師傅,但爺爺會偷師。”
爺爺從他的工作講起,開始秀自己的偷師天賦。
想
爺爺沒上過大學,沒讀過所謂的理科,可是卻設計了多年的聯合收割機,而且還組建了自己的工程團隊,當時啥都是憑經驗,憑空捏造。難得有學習的機會,到人家的工廠參觀參觀,但是,技藝這東西寶貝得很,人家一謝絕拍照,二謝絕記筆記,爺爺只能靠記憶來偷技藝,把所有結構都記在腦子里,然后回去立馬復制和改造。(若懷疑爺爺只進行了復制而沒有改造,請看下文!)
同
樣,爺爺看到風箏,人家不肯借他摸的,他就跑到一旁瞧瞧,偷偷記下圖案,人家肯借他摸的,他就趁機摸清所有細節:風箏的骨架由幾根竹子做成,竹子多粗,多長,多厚,多硬,他都已胸有成竹。這真真是一雙能看清所有細節的手,回到家中,趕緊畫下今天所見風箏的圖紙,醞釀著下一個風箏的誕生。
看到這,你可能會鄙視爺爺,覺得這只不過是個憑 ? ? 記憶偷技藝的老爺爺
不好意思,爺爺可能會讓你對自己的判斷力感到尷尬
爺
爺是無超越不模仿的爺爺。
“我不僅模仿,還要超越”
就比如這個四肢會動的螃蟹風箏,靈感也是來自西安一位風箏愛好人士。爺爺看到他設計出眼睛會動的動態螃蟹風箏,就想學著做。但是卻不想止于此,于是就在摸索中,利用曾經的設計收割機的經驗設計出這只所有腳都不安分的螃蟹。
爺爺吹動風箏,我親眼目睹螃蟹在爬。我感嘆,那這就是只會爬又會飛的螃蟹了。我想象著它在空中邊爬邊飛的景象,再看看其他風箏,還有會飛的蜘蛛,會飛的鯉魚,會飛的兔子,會飛的老虎。我太激動了:“爺爺,你比安徒生還能干,你讓所有動物都飛起來了!”
看著爺爺靜靜地設計著風箏,我想起有人說過:“記憶力+創造力=社會變革”,我想爺爺的風箏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雖然是只風箏,但足以撬動變革的杠桿。
天賦vs刻苦
想著爺爺的偷師本領,我不禁有點小難過:“爺爺,難道有些東西真的是有天賦之分嗎?比如你的記憶力?”
爺爺很認真地告訴我并不是,這些事情也靠刻苦。
爺爺為了風箏放棄自己組建的工程團隊,放棄了招三兩好友搓搓麻將的清閑,把所有時間都撲在制作和設計風箏上。我問爺爺從博物館回去做些什么呢?爺爺說吃過晚飯,就接著跑到樓上做風箏了。
屏蔽了誘惑,削去了浮躁,越是創新,越需要用忘我的精神去精雕細刻。爺爺尊重時間,享受過程,淬煉了精神,精進了技藝。
爺爺是有多坐得住!
我想這點佳晟最有體會。佳晟已認識爺爺有七八年了。漸漸地他開始和爺爺學做風箏。現在他可以做出這個立體的老鷹風箏了。
我過去時,他正在彩繪鷹的眼睛,卻因為骨架的曲折,遲遲不敢下筆,爺爺就教他:“人要坐,心要靜,手要穩。”我從這九個字中看到關于匠心的最佳呈現。
我問佳晟爺爺對他最常的叮囑是什么,佳晟說爺爺常讓他細心點,再細心點。
爺爺安靜時又有了一種威嚴,這回看爺爺的威嚴,有種似曾相識,我突然意識到這種熟悉感來自墻上的風箏,爺爺的風箏能讓松散的天空充滿張力,爺爺讓我們充滿張力。爺爺像只安靜的鷹,簡而無傲,卻精進不休。爺爺用風箏來書寫穿云破霧的雄心;用眉眼來強調手工藝人所需的“靜、嚴、穩”;用所為來創造出工細精良的手工風箏。
爺爺風箏里的色彩,那是可以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每個放風箏的人找到自由的快樂拼圖,其中傳達了手工藝人的赤誠祝愿;
爺爺風箏里的骨架,那是可以填充記憶的奇妙空間,為每個放風箏的人呈現手工的精粹技藝,其中承載了非遺文化的留下請托;
爺爺風箏里的角色,那是可以訴說故事的不朽生命,為每個放風箏的人聯結傳奇的歷史文化,其中刻畫了民俗風氣的流連縈繞;
爺爺風箏里的創新,那是可以變革歷史的涓涓細流,為每個放風箏的人超越智慧的邊界地段,其中放飛了新進時代的想象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