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說:“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個硬件,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布置過,這才叫家。”
我高度認同上述說法,我還對下面這句話深有體會。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小時候,我們全家六口人住在一間不足三十平方的瓦房里。那間小小的房子,還用木板隔成上下兩層,上層小閣樓用來存放糧食和柴草,下層的功用就多了。
用簾子從房子中間隔開,分成里外“兩間”。里間對放著兩張床,一張床是母親、姐姐和我的,另一張床是父親和兩個哥哥的。兩張床中間只有一個小小的、只容一個人通過的通道。床底下堆滿了地瓜,每天晚上,我們都是枕著地瓜清香入眠的。
外間,左邊砌著一個大土灶,大土灶的旁邊放著一個大水缸。右邊靠著墻壁放著兩張大木架,木架上置放著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木架近旁放著一張餐桌和六七張凳子,餐桌是兩用的,吃飯時做餐桌,學習時做書桌。一間小小的屋子,兼具了臥室、廚房、餐廳、客廳、書房、儲藏室的功能。遇到下雨天,關在屋子外面的雞鴨鵝也會被請進屋子里,那時就更熱鬧了。
我家的房子雖小,我卻從來都沒覺得擠,回憶起來全部是溫暖和舒服。
白天,父母親出門干活前都會把飯食準備好,叫醒我們起床吃飯。我們起床后,大的幫助小的,不一會兒,所有的洗漱工作全部結束。吃完飯,哥哥姐姐上學去,我就屁顛屁顛跟在他們身后一起到學堂。他們在教室里讀書,我就在教室外面和小朋友們玩。放學時,再和哥哥姐姐們回家去。回家后,姐姐負責煮飯洗衣服,哥哥負責喂豬劈柴火,兄弟姐妹互幫互助,一切有條不紊。父母干完活回家,一家人圍在餐桌前,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晚上,點一盞煤油燈,放在餐桌上。哥哥姐姐們便圍著桌子讀書做作業,我跟著他們亂涂鴉,父母親坐在我們身邊做手工,軟言細語交流著。燈火黃黃,書聲瑯瑯,氣氛暖暖。那,就是我最愛的溫馨的家。
有一年,我們認了個久未謀面的親戚。那個親戚來我們家后,特別喜歡我們幾個小孩,邀請我們到他家去。他特別強調,他們家的房子很大很多間,住都住不完,希望我們寒暑假時能到他家去住一段時間。在他的盛情邀請下,第二年的暑假,姐姐就帶著我去他們家走親戚了。
來到親戚家,真的是眼界大開。他們家的房子好大啊,大到以我當時的年齡無法形容的程度;他們家的房子真多啊,一間間數過去,數了很久才數完。親戚全家都很熱情,招呼我們姐倆吃這個玩那個。但是,在他們家里,我很不自在,手腳不知該怎么放,總覺得到處是束縛,到處是限制。吃也不敢隨便吃,玩也不敢隨便玩,話也不敢隨便說,走也不敢隨便走,局促在他們家的一張大椅子上,非常難受。
午飯過后,我就吵著姐姐,叫她回家。我特別想回到那個雖不大,卻讓我感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家。姐姐說,已經答應了父母親,要來這里住上幾天的,既然來了,至少也要住上一晚吧。那天晚上,親戚家準備了豐盛的飯食款待我們姐倆。可我卻食不甘味,神情恍惚。親戚看出了我的異樣,關切地詢問。他們的詢問,讓我的情緒有了出口,我嚎啕大哭,鬧著說我要回家。他們連連安慰我,說天色已晚,第二天早上一定把我們送回家。我帶著他們的承諾和極度盼望回家的心情,上床睡覺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還沒吃早飯呢,我就求著姐姐回家去。親戚看實在挽留不住,吃完飯后就把我們送回家了。一到家,我心里馬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在家里,到處都自在,哪里都舒服。那份滿足,無法表達,卻滿心歡喜。
雖然親戚家的房子很大很多,但畢竟是別人家的,沒有我所熟悉的溫暖在里面,所以我在那找不到家的感覺。雖然我家的房子很小,卻能讓我感受到快樂、自由。原來,家就是讓人感覺到溫暖舒適自在的地方。
陶淵明說:“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我也愛我家,因為我家,讓我覺得自在、安全、溫暖。
現在,我組建了自己的小家。房子雖然不大,卻也溫馨舒適,況且屋子里的每個角落,都是自己花費了心思布置出來的,所以我們全家都非常喜歡它。回到家里,住在家里,都覺得特別放松和快樂。蔣勛說:“我一再強調,房子變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溫暖,那才叫做‘家’,不然它就只是一個房子。一個房子就算非常昂貴,若是里面沒有人住進去的溫暖,它就失去家的意義,我們也不會愛上它。”
蔣勛還說:“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沒有家。”是的,一個家,房子不需要太寬敞,溫暖舒適即可。一個家,房子不需要太豪華,宜居宜住即可。只要居住在房子里的人,彼此相愛,互相理解,一起努力,共創美好溫馨的氛圍,那就是一個美麗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