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94年,那是小劉寧剛剛有了記憶的時候。他經常聽媽媽說起生下他后的不容易:和姥姥姥爺擠在一間租住的房子里,體質虛弱的劉寧整宿的哭鬧,一歲前她沒睡過一夜的好覺;后來媽媽沒有奶水,爸爸每天等天沒大亮就要跑去離家很遠的人民路排隊給他打牛奶;加上還做過一次大的手術,媽媽總說,小時候的你讓我們費勁了氣力。可那時的劉寧什么都不記得,只記得當時他和爸媽住在一室的小房子里,吃住都在一間房里……
???????? 1998年,父母變得越來越忙,他們經常到外地出差,再沒有精力去照看已上小學的劉寧,于是請來遠方的親戚來幫忙——這一年,他們搬進了一間一室一廳的房子。劉寧記得清楚,他和父母睡在臥室,姨姥睡在客廳。小區樓下有塊很寬敞的過道,這里就變成了劉寧和小伙伴們放學之后的游樂園:他們在那里踢足球、打沙包,盡管玩耍間經常不經意打到路過的行人、被認為是不講規矩的壞孩子,但那是劉寧童年記憶中最美麗的時光……
???????? 2003年,劉寧進入初中的這一年,父母也在學校附近買了一套大居室的房子。劉寧終于有了自己的小屋,但他還是時不時地回到之前居住的小院,因為那里有他的好多小伙伴,和那些兒時無憂無慮的美好。劉寧說他不太喜歡這個房子,盡管他有了自己的寫字桌,他可以把隨身聽和籃球雜志藏在抽屜里,等父母推門就來時迅速裝成在寫作業的樣子;盡管這里離學校不太遠,直到他知道對面軍區院里有一塊籃球場,有了新的朋友,他才漸漸地把這里叫成了家……
???????? 2006年,劉寧考入了市重點高中,父母為了不影響劉寧考學,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劉寧被卷入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生活:起床、上學、吃飯、回家。那三年時光,家,似乎變成了一個軍營,是戰士歇腳的地方,是第二天繼續戰斗的充電器。那時劉寧的想法是那么得天真,他想著只要熬過這段時光,上了大學他就自由了……
???????? 2009年,終于,他考上了大學,第一次獨自離開家門。劉寧臨行前和家里所有的親人一起吃了頓飯,他學著大人的樣子向長輩們敬酒,宴席到了最后劉寧卻哭得泣不成聲。他也不知為什么那時候腦中出現的會是“男兒志在四方”這樣的辭藻,也正是劉寧離開家的那一年,姥爺離開了人世——他人生中失去了第一個親人。父母把之前的房子賣掉,換了更大的房子,這讓每年只有寒暑假時間才能回家的劉寧經常找不到家門。有一年回家,退休在家的媽媽總說自從你走后家里變得空蕩蕩的,沒有了生氣;父親經常出去應酬,她時不時就會和父親吵架,她說之前兒子是我們共同奮斗的目標,而現在兒子離開了家,也就沒什么期盼了。劉寧變得不再喜歡這個所謂的大房子,他在家呆的時間越來越少,利用假期的時間跟老師一起做項目,長本事,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
???????? 2013年,劉寧在北京找到了工作,開始北漂的生活。他還記得他租住的第一間房,是一套五家合租的房子,他每晚要很早洗漱、清早很早起床,以免撞上衛生間使用的高峰期。經過幾次輾轉,嘗盡搬家的痛苦,劉寧只能更加努力,只為在這座城市有一寸屬于自己落腳的天地。他開始奔波于各個城市:廣西、云南、貴州,鄭州、襄陽、烏魯木齊……他不再稱呼租住的房子為家——那里只是一個臨時住所。
? ? ? ? ?就這樣開始漂泊,說不上仗劍天涯,算不上四海為家,只是處處無家處處家;那天,他在一面廣告牌前停下了腳步,上面寫著了這樣一句詩——此處安心是吾鄉……
???????????????????????????????????????????????????????????????????????????????????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在時光找尋著家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