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早餐之一 ,每天早上那條賣早餐的街道上,新炸的油條香味隔著一條街都能聞到。我平時不怎么愛吃油條 的,一是覺得太油膩,二是覺得有的人把油條炸的軟軟的不好吃,又或者是炸的太老,記得有一年去甘肅那邊,在蘭州待了幾天,那時候蘭州除了牛肉面館,很少能找到漢族人常吃的早餐,幾乎都是清真食品,那些我們南方人還真吃不慣。有一天早上不想吃牛肉面想換個口味吃點饅頭和包子之類的,結果找了幾條街也都沒有能買到包子和饅頭這些。早餐店都只有清真食物,唯一能接受的就是有兩家早餐店帶有油條,其他的東西真是吃不慣,還好那個加了鹽的豆腐佬勉強能接受。一根油條,一碗豆腐佬不僅成了我那一個多星期的早餐,蘭州也成了我記憶里抹不去的的思緒。
回來湖北以后對油條有了一種特別的認知與情懷,后來無論去哪一個城市停留,我都會去留意那里的早餐,發現每一個城市里面都有油條。原來這是一種被大眾認可的食物啊!現在每天早上老公總會買上兩三根油條 回來,他愛把油條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他覺得這樣吃方便,衛生一點。我偶爾也會吃一些,對油條再也沒有以前那種逆反的心理了,即使別人告訴我那個炸油條的油不干凈又或者什么的。只要油條炸好了,我也不會排斥它。
前幾天看一本古書,上面記載了油條的來歷 。好奇的閱讀完才發現油條這種食物原來還和岳飛有關系。難怪這么有名氣的。書中說是當年秦檜害了岳飛父子后。老百姓感恩岳飛的好,特意把面團搓成兩根細條,起初是背靠著背一起放在油鍋里面炸,后來因為炸的時候愛散開,就絞在一起炸的,它的名字也是有特別定義的,叫炸油檜。意思是說把秦檜給炸死炸熟。后來因為有一個大官的名子有檜的同音字為了避諱,就改成炸油條了。這個解說還挺有趣的。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真的是高超啊!
其實每一種食物和人一樣都有它存在的使命與價值,每一種食物背后都有它存在的故事與意義。而每一個故事都應當被永久的珍藏與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