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奧地利心理學家瓦茨拉維克在演講中問了一個問題:
A先生和B先生同乘大巴去機場。他們乘的兩個航班預定同時起飛。大巴遇到塞車,遲到了。到機場后,A先生得知,他的航班準時,半小時前起飛了。B先生得知,他的航班延誤了25分鐘,五分鐘前起飛了。哪位先生更氣惱?
通常認為B先生更生氣。
瓦茨拉維克說:B先生沒有理由比A先生更生氣。如果他更氣惱,那是因為他有個經不起驗證的假定,即:他的航班延誤多久“仿佛”與他有關。按這個假設推理,如果航班多延誤一點,他就能趕上飛機。
很多煩惱是這樣產生的。
這就是德國哲學家瓦茨拉維克的巨著《仿佛的哲學》的核心論點——我們往往遵循“仿佛”的哲學。譬如:
我們努力工作,因為努力工作“仿佛”與成功有關;
老師不喜歡懶散的學生,因為覺得學生“仿佛”有能力勤奮學習;
球迷因為球隊輸球而傷心,甚至砸電視,因為覺得球隊的表現“仿佛”與自己的支持有關;
有的“仿佛”成立,有的不成立。檢視“仿佛”是否成立,能減少煩惱。
坐觀天地
下列“仿佛”未必成立:
“頭條”“仿佛”是真事;
鍵盤俠“仿佛”是正常人;
書評家“仿佛”讀了書;
電視上的專家“仿佛”懂行;
校長“仿佛”是教育家;
頑石“仿佛”終將點頭;
…………
走了多年的路“仿佛”是最好的路。
單子列得越長,想得越透徹,越心平氣和。
不妨試試。
凝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