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景不如聽景。
《瓦爾登湖》是聽來的。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語言優美,文字動人,見解精辟,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美國自然文學的典范,當代美國讀者的散文經典,與《圣經》諸書一同被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深刻影響了托爾斯泰、甘地的自然文學典范。
除了上面誘人的推薦語,有看過的朋友也覺得好,建議我讀讀《瓦爾登湖》。
買之前,我不知道《瓦爾登湖》從1978年到2015年共有38個譯本。如果知道我一定要到書店翻翻,看看哪個譯本更適合我讀。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譯本,難道前人所譯都有問題,不夠完美嗎?
我拿到的這一本,書腰上赫然寫著資深翻譯家王家湘最新權威譯本。忘記告訴你了,《瓦爾登湖》的作者是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羅是生活的智者,也是那個時代的孤獨者。
2
買回來《瓦爾登湖》,它就開始進入我的閱讀行列,排隊等侯。
那個周日的黃昏,正準備吃晚飯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求助電話,一個要好的同事因身在遙遠的西北,請我代他值夜班。一想到那個封閉的,悶熱的,沒有網絡,沒有自由的值班室,就在想如何度過這一夜。最后的選擇是開封《瓦爾登湖》。
不知道什么原因,名著總讓我難以靠近它們。《瓦爾登湖》不是情節劇,沒有故事牽引,感覺作者在散慢地敘事,不慌不忙,即使停下來不讀,他的木屋,他的湖就在那里,也不會跑,也不會讓人牽腸掛肚。
這種感覺,很像以前有人讀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的感覺。因為王安憶的文筆真的很有特色,前面幾章節長段長段的描寫,沒進入故事,就覺得很啰嗦很冗余,有點昏昏欲睡,看不下去,所以后來就棄了。
書的序言里說,《瓦爾登湖》的讀者大多是心底深處寂寞的人,而就連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能悟出來,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會覺得它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
大概彼時的我,還不夠寂寞,心情還不夠恬靜吧。我覺得,好的作品,就像電視劇里的名角,該他出場的時候,就會出現得恰當好處,合情合理。我期待《瓦爾登湖》什么時候,再走進我的某種境遇,讓我再細細地讀它,再去感受梭羅的寂寞。
3
《瓦爾登湖》一開場,梭羅就用大篇幅講他的節儉。他總共花了28塊1毛2分5給自己造了那間小木屋。
他的節儉精神,和我格外相像。看到他的小木屋,我想到了家里現在吃飯用的簡易桌子。
家里沒有餐廳,也沒有專用的餐桌餐椅。吃飯的時候,只能在茶幾上將就,因為茶幾低矮,兒子喜歡蹲在地上。現在兒子長過了170厘米,再蹲在地上吃飯,就顯得難受了。就想有一個餐桌了。當需要購置物品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廢物利用。
家里有一個不用的鐵架子,如果有一塊木板放在上面,就恰到好處了。
小區住了十年,且二手房交易火爆,經常有人把不用的舊家具零零散散扔在院子里,索性就撿回來一塊木板,可以當餐桌面了。又在一個寒風肆虐的午后跑到五金市場買回來10個小角鐵,花了3塊錢,又花了1塊錢買了一包螺絲釘。
回到家,和兒子一起劃好錢,用螺絲釘把10個角鐵固定到木板上準確的位置上,再把木板放在鐵架子上,這樣一張嚴絲合縫的餐桌就做好了,又花了10幾塊買了一張餐布張在上面,前前后后,也不過20塊,要是買一張餐桌,說什么也得200塊吧。
如梭羅在書中所說,這張餐桌足夠滿足我們粗陋簡單的需要。他還說,就奢侈和舒適而言,最明智的人過著比窮人更為簡單和貧乏的生活。
最后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閑扯。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