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多有人為其生不逢時,功雖多而不得封候而扼腕嘆息。然以予觀之,雖有其雖有封候之功,失封侯之德,故破家斫嗣,子孫遠竄戎狄也。
史記載李廣乃隴西成紀人,其先為秦將李信,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時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之能,文帝嘆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其時李廣軍事能力突出,有斬將擎旗之能,而文帝不能用。此為韓愈所說:"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者也"乎?漢文帝對馮唐說:"吾居代時,趙將李賢,戰于巨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巨鹿也。‘’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也。"上曰:"嗟乎,吾獨不得頗牧為將,吾豈憂匈奴哉?"。馮唐策之必不能用廉頗李牧。夫戰士斬首捕虜,雖有戰功不能賞罰。一有不應,則刀筆之吏則繩之以法。何以全其始終,如葉公好龍之所為,徒為人所笑也。文帝有一李廣而不能用,何能用廉頗、李牧?李廣非不逢時,但不逢其君。
孝景初立,吳楚七國之亂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有戰功,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最后卻無封賞。遷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于是又輪換為上郡太守。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李廣軍功卓越著,仍依然沒有得到封賞,朝中也無人為其發聲,所以雖然名聲很大,卻只能不停在各個郡縣輪轉。作為將領,以作戰為本業,以恐亡李廣為言,遷其官職,恐非正因。觀漢朝多任用姻親,不察其賢愚,如用衛青、霍去病、李廣利,衛青霍去病有功,而李廣利則喪師覆軍。至西漢末年則終嘗苦果,因任用姻親王莽而被新朝所篡。
有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數十騎,道逢匈奴三騎,為所射殺略盡。中貴人返回李廣處。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率兵親自射三人,殺二人,虜一人,果是匈奴射雕者。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屬下皆欲速逃,李廣乃偽為誘軍,步步為營向前,解鞍下馬以示安閑,于是胡騎不敢擊,遂全身而退。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漢武帝立,程不識與李廣俱為邊塞名將。李廣無部伍行陣,人人各自為斗。法制簡約,但是多派偵察之騎,故常偵知敵情,未嘗遇害。程不識部曲整肅,治軍嚴謹,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不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以此觀之,李廣射術可謂精湛,匈奴射雕者竟非其敵,擒一誅二;且射箭簇入石,其力可知。后復射則不能入,因人遇危急之時,腎上腺素分泌超出往常,非平素安閑之時。以孫子兵法而較,智信仁勇嚴,李廣有備其四,略失其嚴,如程不識之言,如遇見大敵則可能崩敗。李廣當為猛將,而不為智將。
李廣也曾經兵敗被匈奴生擒,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人置李廣兩馬間,李廣乍死,瞄到旁邊有一乘善馬的胡人,李廣騰空推墮胡人,取其弓,胡人數百騎追逐而不能獲,因曾被敵人俘虜,不過殺敵之數很多,功過相底,未獲封賞。嘗出獵,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不多久匈奴入冦,天子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不敢入右北平。李廣被擒后因其才武而脫身,剽捷如此。霸陵尉雖有過錯然罪不至死,李廣因素憾召其至軍中,竟以軍法處置。恩仇固然可以快意,但從側面看李廣平素多不奉法度。
諸將多有以功為侯者,而廣軍數出無功。廣嘗與望氣王朔交談,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為何不得封侯?此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不得侯者也。”后衛青以李廣數奇,奪其前將軍印,改后將軍。因迷失道,不愿再對刀筆吏而自殺。禍患莫過于殺已降而誅無罪!故孟子云:“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況殺八百人!不祥莫大焉,累及子孫。昔日白起坑趙卒四十萬,身首異處;項羽坑殺秦降兵二十萬,所過多殘滅,自刎于烏江。何故?天道無親,唯與善人。人為天地之靈,也為天地之至貴。所以自古拯危救亂者皇朝享國祚必長,漢高、光武、唐高宗、明太祖是也;以詐力取勝或受禪者,國祚多短,曹魏、南朝宋齊梁陳是也。至日本屠殺我國南京軍民,其本土則有原子彈之災難。唯有宋太祖因杯酒釋兵權,和部下全其始終,不妄殺戮,開創三百年基業。拯危之君多施仁政,故至皇朝末期民猶懷惠。例如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各地興兵造反者多稱劉室之后。南朝四個朝代更迭,都是依葫蘆畫瓢,你篡我奪,朝代僅維持數十年。有人會問戰斗時殺人和殺投降的人有何不同?記得韋千里的《知命識相五十年》里,妙齡居士說:軍人上戰場殺敵,只有戰斗的心情而無殺人的心情,而且因為距離遠,就不會有兇惡的氣色出來,不至改相。此說法頗可采信,殺降則不然。所以孫子兵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極其高明的哲學,取勝而少殺戮或者不殺戮為最佳。殺戮無罪太多,從社會學而言,死者之親屬定然懷憤恨,且社會評價降低,樹怨于天下,何以立功封侯?故詩云‘’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非虛言也。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當戶及椒皆先廣死。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賜爵關內侯。怨大將軍衛青之恨其父,乃擊傷衛青。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在隨天子狩獵射殺李敢。于其時三子皆亡。
長子當戶遺腹子李陵,也善騎射,愛士卒。提五千步卒力抗匈奴十萬,斬殺過當,終因后援不繼,寡不敵眾,投降匈奴,漢武帝族滅其家。李陵答《蘇武書》可見其文采,讀"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陵雖孤恩,漢亦負德。"之句,常有心寒鼻酸之感。漢高祖帶兵三十萬尚被困于平城,而李陵力敵二十倍之敵,士卒皆為之致死,可謂得眾心。故司馬遷言:“陵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提步卒不滿五千,抑數萬之師,轉斗千里,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漢武帝誤信人說李陵為匈奴練兵,殺其全家,其還漢希望遂絕,老死于匈奴。隴西李氏聲明遂墮,士大夫多自以為羞。
三世為將,道家所忌,因懼殺傷過多,忌其盈滿。古語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源不清則流不長,李氏的衰敗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李廣之殺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