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凡是武將都有一個封候拜將,保疆守土的理想,我們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可是關于李廣難封其實這是一個謊言,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你想象的那樣。為什么說李廣難封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呢?
首先,皇帝要為一名武將封候授爵,那么這個人必須要有軍功。提到軍功就不得不提中國的軍功爵制,這個制度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制定的,這是制度是一種激勵,也是皇帝給武將封候的依據。軍功爵制推行之前,普通士兵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被看作是義務,軍功不會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軍功爵制推行之后,普通士兵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貴族也一視同仁。比如,一個秦國士兵只要斬獲敵人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田一頃、房一處、仆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以此類推。更有讓做犯人的父母獲得釋放、做奴隸的妻子轉為平民的機會。而且這個軍功爵可以傳子。
文人墨客常用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表達懷才不遇,大部分人都認為李廣明明有能力又有名氣,可是卻因為受到漢武帝的壓制沒能封侯。可是司馬遷的史記中這樣記載過: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的一生,經歷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個朝代。文帝就贊嘆李廣的英勇,說他要是生在高祖時代,輕輕松松就能當個萬戶侯。可惜文景之治那時候,休養生息,對邊境的匈奴,實行的也是和平策略,李廣根本沒有立戰功的機會。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文帝和景帝的時代,大家就都認為李廣應該封侯了。可是事實上卻沒有,不是漢武帝不給李廣機會。劉徹在位期間他參加了四次漢朝與匈奴的大型戰役。
第一次,李廣和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搭檔,以偏師遭遇匈奴主力,李廣部隊的軍力和匈奴相差好幾倍,結果全軍覆沒。要不是匈奴想活捉李廣,他可能就在這場戰役中掛了。以李廣的戰績,罪當殺頭,可漢武帝愛才,只是將李廣貶為平民。第二次呢,漢武帝派出的還是衛青和李廣。可匈奴一聽是飛將軍李廣,都繞開他的駐地,不和他正面開打,結果李廣自然也就沒有戰功可言。要說第三次,李廣的戰績可真是可圈可點,以四千兵力擊退匈奴四萬人馬。可這位飛將軍真是不走運,因為同時和匈奴開戰的還有當時的后起之秀霍去病,人家在那一戰中,砍下了匈奴三萬三百顆腦袋。當時漢武帝對于戰功的考核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殺敵人數。李廣這一戰雖然可以說的上是驚天地涕鬼神,可他的部隊也傷亡慘重,漢武帝算了一下賬,李廣功過相當,還是不能封侯。
李廣生平的最后一戰,也是漢武帝正在準備和匈奴的最后一戰。在漢武帝的計劃里,這次出征,原本沒有李廣的份。可是快六十歲的李廣知道,這是他人生中馬上封侯的最后一次機會,就再三請求漢武帝允許自己出征。漢武帝實在不好意思,答應了。可是出發前,漢武帝私下交代衛青,李廣這人點背,別讓他和匈奴直接開戰。李廣不知道這是漢武帝的安排啊,出發前一看衛青給自己安排的路線不是和匈奴主力作戰的路線,哪里甘心啊,可軍令如山,又不能不服。要說李廣,點也真不是一般的背,他的部隊竟然在沙漠里迷路了,延誤了匯合日期,等衛青那邊打敗匈奴,李廣的部隊才姍姍來遲。在歷朝歷代,延誤軍期,都是大罪,李廣羞愧難當,自殺謝罪。一代將星,就這樣死在了沙漠。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飛將軍李廣這個人的確是有真材實料一直為能封候拜將的原因,不是懷才不遇而是機會給他了他運氣不好。從頭到尾漢武帝對于李廣其實是很欣賞的,雖然沒有封侯,可漢武帝給他的官也不小。當時李廣的官職,相當于大內總管,在九卿當中也是排在前三位的。而且從后來對李廣兒子封侯的安排上,也能看出漢武帝對于李廣是相當有感情的。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因為替李廣打了敗仗的孫子講情,結果被漢武帝給閹了。其實還有一點大家不太知道,就是司馬遷還做過李廣的下屬。這么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讓司馬遷在寫李廣的時候,加入了許多個人感情。我們想想,司馬遷那支筆,渲染能力是多強啊。就這么著,很多人讀到李廣的故事的時候,都被司馬遷給帶溝里去了。再加上后世不得意的文人常常十分投入地把李廣想象成自己的化身,這種代入感,讓“李廣難封”這個雪球越滾越大,逐漸成為了懷才不遇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