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頭,生活中的冤家很多。這里我要說的是一對老冤家,我那已經七十古稀的父母親!
周末了,不著急回家,所以總想順便回老家住一晚,陪陪二老。母親去城里弟弟家了,弟媳婦單位旅游,叫母親去幫助燒兩三天的飯。
晚上,在老家的飯桌上,父親談到了母親,說她其實不愿意去燒飯,近來每天都在家里追劇,連家里的家務活都沒空做。他還對桌上我邀請去玩的幾個同事說,我老伴年輕時太辛苦了,現在要讓她多歇歇。那個時候大集體,她個性強,每天要比別人多掙幾十個工分。
父親說母親個性強,這一點都不假,但他能當著別人的面說著心疼老伴的話,這倒讓我有些意外,要知道,老爺子是個標準的大男子主義的人,從來對別人,尤其是對母親,一輩子的指手畫腳,一輩子的命令與吆喝。都七十歲的老人了,還經常像訓斥小孩一樣訓斥母親。他老人家身體很硬朗,中氣也足,一旦喊起來有震耳欲聾的感覺,眼珠子瞪得跟銅鈴一樣大。有時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態度就不能好一點嗎?他才收住。而母親,已經習慣了,不言不語,不慍不惱,隨他怎么大聲呵斥,埋頭做著自己的事。
可年輕時的母親并不像現在一樣忍氣吞聲。父親暴躁的脾氣,遇到性格倔強的母親,倆人一言不合不是吵就是鬧。有時不得不說他們的三個孩子,性格上些許怪癖,或多或少受這一對冤家的影響。以前也曾怪過他們,沒有給我們三姊妹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但隨著我們自己年齡的增長,看著已是滿頭銀發但依然為子女忙碌操心的父母,再有多少怨責也都于心不忍了。
其實,誰沒有個個性呢?誰天生又是完美無缺呢?誰又是誰的最佳選擇呢?
他們出生的那個年代,家里又都是六七個孩子,貧窮逼著他們過早的成熟,逼著他們強悍。父親說爺爺奶奶雖然生了他,就沒有把他當個孩子養,不是沒父母心,是他們也養不起。父親七八歲就開始在外面挖野菜,踩蓮藕,摸魚撈蝦,才沒把自己餓死。只念過兩年書的他后來也沒少認字。后來他不僅做了村里的獸醫(今年七十歲了還未退休,繼續工作在第一崗位上)。又因為他能唱能跳,還拉一手的好二胡,所以還擔任村里的大隊輔導員。記得每到過年,大隊里都要為老百姓們演一場精彩的文娛,父親那時就是文娛的組織者之一,活躍分子之一。
這幾年的秋冬季,母親都要去城里做一點毛鞋的生意(俗稱毛窩子)。因為鞋子自產自銷,質量又好,所以生意特別好。盡管我們三姊妹堅決反對她風雨來雨里去做這點小生意,她還是在父親的支持下,倆人一個送貨,一個賣,每一批貨母親都要住城里好幾天才賣完。她離家的每一個晚上不是聽她叨嘮父親一個人在家不知道吃啥了,就是叫我們幫她打電話給父親,跟父親煲電話粥,或匯報生意成果,或提醒他在家吃什么,穿什么。若母親沒聯系父親,父親就打來電話詢問,關照我們要準時送飯給母親,提醒母親天氣不好不要出去賣鞋,詢問母親的胃是否好了一點。有時貨未賣完,母親就會丟下生意,不顧一切的趕回家。
貧窮的日子他們挺過來了,最苦的日子他們堅持過來了,一輩子的吵吵鬧鬧與一輩子的艱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若說小吵小鬧是他們生活的一劑調味品,那是最形容不過了。沒有了他們彼此的吵鬧,他們會覺得孤單,覺得力薄,覺得不習慣,覺得不適應。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許習慣的才是最好的,最合適的。一輩子的吵鬧到了白發蒼蒼還能相濡以沫,不離不棄。不是冤家不聚頭,這算不算最佳配合,最美的相遇呢?
吵吵鬧鬧了一輩子,也相依相伴了一輩子!日子還在繼續,吵鬧也會繼續,少年夫妻老來伴,這是他們如今生活最貼切的寫照。愿天下所有經歷了風雨人生的老人們相扶相伴,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