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中一個不應忽略的學習心態
許多學習外語的朋友,當他們的外語學到一定程度,或大致可以在工作或生活中運用時,便停止了外語學習。這多少是令人遺憾的,因為此時,我們的外語還有許多不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存在許多本人都難以察覺的錯誤。
說到這里,有些朋友也許不以為然,他們會說,“錯誤,誰沒有錯誤,就連老外自己都承認,他們使用母語也常犯錯”。
確切地說,此話不假。但是,如果我們能稍微留意一下,就會明白,老外使用他們的母語犯的錯和我們說外語犯的錯,其實是截然不同的,是此錯非彼錯的。打個比方,我們說中文,也常念別字,說別音。但這些錯誤,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會犯的,久而久之,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同理,老外說母語,他們犯的錯,也是他們大部分人常犯的,他們也是彼此明白。但是,當我們使用外語,我們犯的錯,和他們的類型是不同的,是顯而易見的。如同老外說中文,雖然有時我們明白他們的意思,但他們的語法錯誤,用詞錯誤或發音錯誤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出于禮貌和客氣,我們也不會追究,反而可能會去安慰,說自己也常犯語言錯誤等等,這大概也許是人之常情吧。
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雖然中文是我們的母語,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流利的聽說。可是,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或直到大學,我們都一直不斷地在學習語文。這么多年的辛苦學習,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不斷規范我們的語法,規范我們的遣詞造句,甚至規范我們的發音,從而能不斷增強我們的書面及口頭的表達能力。因此,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后,不管我們的語文成績考的如何,作為母語使用者,我們基本都是能一眼看出哪些中文是嚴謹的,規范的,優美的,而哪些是粗俗的,隨意的,充滿錯誤的。
我們是如此,同樣老外也是如此。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們也許能講一口流利的外語,能表達我們的意思,但它可能還是會有一些錯誤或不當之處。不僅僅是發音,還會有語法,或用詞的錯誤,有時,甚至我們自身都難以察覺這些錯誤的存在。然而,這些錯誤和不當之處,對老外來說,則是明顯的。如同一片良田,雖生長茂盛,郁郁蔥蔥,但有經驗的農夫還是能一眼能看出,哪些是禾苗,哪些是雜草。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盡管有些專家對“習”字的解釋有爭論,有人認為是復習,也有人認為是練習。但對語言學習者來說,無論是復習還是練習,都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十分需要的。
不管我們外語學的好壞,如果我們能定期地能抽出時間,系統地從頭開始復習一下自己所學的知識,我們就會有許多新發現,就會發現很多不解,誤解,理解不深以及被忽略之處。如果我們能處處留心,不斷練習,不斷規范我們的發音,語法和遣詞造句,我們也會有新的進步。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學習是無止境的。無論我們學的多好,說的多流利,我們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換句話說,語言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保持初學者的心態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