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經典回顧——這周有新的感悟嗎,你最喜歡哪一篇?
這周又有新的感悟。
我最喜歡第四篇——起心動念利他,一切方法自來。
任何人在家庭生活中,如果能應用“起心動念利他”,就會減少很多矛盾和煩惱,不必動用心機,一切方法自來。
我有一同事,在娘家是老小,是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很受父母寵愛,買第一套房時,11萬,娘家給了3萬,婆家給了5千。
但是,對于家務活,比如做被子,蒸饅頭,包水餃,炒菜做飯之類的,她卻做得很生疏。因為自己經濟條件好,所以,平時說話就不免心高氣傲,不領情。
她婆婆在她生了兒子后,就來她家看孩子,和她一起住了十幾年了,平時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縫縫補補,樣樣精通,生活經驗豐富,很能干,也很強勢,不吃氣。
她們婆媳關系一直不好。我同事說,每次吃飯,她婆婆都要把好吃的菜,放在他老公和兒子面前,而離她遠遠的。
她買回家的饅頭,被她婆婆分配給了他爺倆,給她遞過來的是昨天剩的(今天又餾了的)。
有一次,吃炒雞,她隨意夾到了一塊雞胗,才起筷,就被她婆婆一筷子按住了,說要留給孫子吃……
同事每每說起這些,就氣憤不已,感嘆婆婆太可惡,每天在家都要與其斗智斗勇,頗費心思。
我們都勸她,“別當回事,看在你婆婆那么能干,你回家吃現成飯的份上,就別和她計較了。改變一下策略,多夸夸她。”“我才不會夸她呢!住著我的房子,卻對我這么孬!”
為了減少摩擦,又買了一套房,現在搬出來住了,僅中午晚上回去吃飯,說,不吃白不吃,不能讓她太舒服了。雖然各住一套房,但是婆媳兩人都未曾改變,緊張關系依然如故。
其實,如果她們倆都能做到“起心動念利他”,婆婆為兒媳著想,不把她當外人,不做那些讓人不舒服的小動作,而且,婆婆要是真心疼愛兒子孫子的話,也該友好地對待兒媳。如果能這樣,婆婆就能得到兒媳的尊重,不至于在小細節上做文章。
作為兒媳的她,如果也能站在婆婆的角度考慮,平時多干些家務,或者在語言上溫和委婉一些,讓婆婆干了活,能感受到應有的贊美與認可,那么,她就會得到婆婆的善待,自己也不會心情郁悶,枉費心思。
如果她們都能做到“起心動念利他”,那么她們的行為就會有積極的善意,家庭生活就會和諧愉悅,就不必在小事情上動用心機,一切方法自來。
起心動念利他,一切方法自來,利人利己,愉悅他人,快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