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做銷售的朋友H告訴我,他希望掌握一些方法,在和客戶的溝通中,能快速取得信任。
我給他講了心理學中的“鏡子效應”,指導他在面對客戶時對言行舉止進行微調,今天他非常開心的告訴我效果很明顯。
“鏡子效應”:
? ? ? ? 當你照鏡子時,鏡子里的你會隨著你的喜怒哀樂而變化。引申意義:在人際交中,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相反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 對你不好!
? ? ? ? 港劇《讀心專家》中,“鏡子效應”被定義為:互相喜歡或是親近的兩個人會產生類似的行為。
01 /“鏡子效應”的應用
經心理學家無數實驗證明,情感可以影響行為,行為同樣可以影響情感。
既然相互喜歡與親近的兩個人會產生類似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類似的言行舉止,制造與對方的親近感。
只要處理巧妙,這的確是一個對方很難注意到,又很容易學習的關系處理技巧。
我們可以通過相似的言行舉止——模仿對方的有聲語言與身體語言,迅速建立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與信任。
02 / 有聲語言的模仿
相似的人使用相似的語言。同一家庭成員、同一公司同事講起話來往往風格一致。人們也會有意無意會以此來區分自己人和外人,將自己人劃入相對親密的圈子中。
模仿對方的語言習慣,可以迅速讓對方在潛意識中與你萌發一種親密的感覺。我建議H聊天過程中,積極發現客戶的講話方式,包括對方使用的特定指代名詞、講話的口氣、音調,在稍微調整的基礎上進行模仿。
H發現,一女性客戶喜歡稱自己的小孩為“小寶”,他便放棄了以往對小孩稱呼“寶寶”的方式,同時學著對方哈哈大笑、盡量和對方保持同樣的音量,從而讓客戶與他越聊越開心,最終達成交易。
相反,如果不懂“鏡子效應”,則可能在聊天中導致對方反感,而絕然不知。
記得剛工作時,一次老板找我談話,大概意思是年輕人要有長遠眼光,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事情,才能做好長遠的事業。而我卻在老板一遍遍的使用“事業”時,用“工作”來指代同一事情,完全沒有注意到對方已經稍有不悅的表情。直到老板忍無可忍告訴我“你應該做的是’事業’而不是’工作’時候!”才恍然大悟。
03 / 身體語言的模仿
很多資料都有顯示,長期一起的人會在無形中相互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
全世界很多項研究都表明,模仿他人肢體語言會讓你在對方潛意識中覺得你們是同一類人,從而賣掉你的東西、愿意與你更進一步的交談、與你產生心理上的親近。
記得一次我去派出所辦事,辦事員一副懶得理你的狀態,托著腮幫子,面無表情的問一句、答半句,讓我很是惱火。這時我開始模仿她的動作,坐在她對面同樣托著腮幫子問她話;等她又伸了了懶腰,我稍等一會,同樣伸上一個幅度小點的懶腰……就這樣,辦事員竟然對我逐漸變得熱情,開始有問必答,我的事情也辦得非常順利。
H在聽從我的建議,嘗試模仿銷售對象的手勢、坐姿、抽煙姿勢之后,也發現了這個方法在無形中對短期內建立信任的確效果顯著。
04 / 在兩性關系、親子關系中的應用
我們發現,夫妻則往往在很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而一般來說兩個人表現出的相似性越高,則親密程度越高。
很多關于兩性關系的研究更是發現,由陌生人變成情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動作的同步”。
美國一位情愛領域的研究博士—蒂莫西.佩佩爾曾利用2000多個小時,在單身酒吧觀察單身男女在求偶過程中的一舉一動,發現:當一對相互試探的單身男女開始“動作同步”時候,兩個人的感情便是成功的開始。比如同時伸手去拿桌子上的杯子、同時將杯子放在桌子上、都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而如果一方不配合另一方同步的話,他們的戀情一定是唱起了挽歌。
明白這個原理的男生、女生們,就可以嘗試著采用這種技巧與自己的男神、女神進行溝通。
我曾根據此原理,指導好幾位男生追求他們心儀的女孩子,可以幫助他們給對方留一個較好的印象,順利安排下次約會。
同樣,該原理也指導我們在親子關系中,一定要放棄大人慣有的溝通方式,采用小孩子的動作、講話的語調、詞語、習慣與他們交流,能迅速增加孩子對大人的認同感。
05 / 使用的過程中請注意
模仿是為了在無形中迅速建立雙方在心理上的認同感,所以你的模仿一定要自然、有效。如果模仿起來不自然、或者在不該模仿的收模仿,則可能會讓對方提高警惕,產生相反的效果。
要有選擇性的模仿,只選擇自己做起來自然的動作、語言。
在程度上做變化,如果對方做了一個夸張的動作時候,你可以模仿的時候幅度降低。
延時模仿,等待幾秒過后再模仿,不要完全同步。
如果對方肢體語言是負面時,采取“模仿轉領導策略”。即在對方做動作、講話時,模仿他們的狀態以建立默契、舒適的氛圍;等到你講話時,采取正面的語言與肢體動作,帶領對方在無形中走出這樣的狀態。
在對方表現的憤怒、充滿防備的時候不能模仿。如你的上級剛剛拒絕了你的建議,顯示出防御狀態:身體后靠、雙手交叉胸前、翹起二郎腿。這時你該遞給他一根煙,或是以其他方式讓對方進入新的姿勢,再通過模仿新姿勢重新建立默契。
-
對方認為自己的某些特征為缺陷時不能模仿,如對方介意的走路姿勢、口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