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的關鍵詞是“上門”,這是培訓機構招生的關鍵,所以說這個環節是至關重要的,說它最重要也不為過。
成交量=上門量x成交率
想要成交,上門是前提;想要成交量,上門量更是關鍵。
目前很多的培訓機構都是依靠口碑招生,原因基本是:1、口碑好,老生帶新生可以基本滿足學生增長數量(一般發展的較好,在當地較穩固) 2、上門量少,想要學員增長,總是感覺遇到瓶頸而無法拓展。(無法突破學生總量)
那么,對于我們中小機構來說,想要得到發展,怎樣才能高效地做出第一步而成功讓顧客上門呢?
這就要從上門量的幾個決定要素來分析了:
1、客戶量和客戶池運維 2、上門理由的設計 3、活動的頻次4、邀約效果
首先,我們說說客戶量和客戶池運維。其實就是看我們的池子有多大,這樣才能保證有更多的客戶加入進來,不斷接受我們的培訓理念、培訓課程以及及時地去傳播和參加校區的各類活動。這里,必須要有人在群里經常發信息,也要有員工積極響應,慢慢地會帶動起群員的積極性。這樣就會使得群里的互動和溝通順暢,所謂的正面的、積極的、肯定的言論就會越來越多。但是一定是要有計劃地進行,切忌隨性,不打無準備之仗。
(我們中心也有家長交流群,可是群里的互動不多,有時候想發點信息的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尷尬,萬一沒人響應,更是尷尬至及。所以,我的建議是:1、群里規定主要固定發言者,最好是10人以上。2、讓員工輪流設置話題和互動的話術及相應的圖片,設置好話題改變的頻率。校區如果要推活動的話,也最好是提前至少一個月,避免臨時抱佛腳。 3、每天定時在群里發布信息,固定發言者及時響應,創造好的聊天氛圍,讓大家參與進來。 4、自己人帶動潛在客戶,讓客戶感興趣,有上門的欲望。)
? 其次,就是說到上門理由了。現在一般在做的基本就是免費體驗課、低價體驗課、測評或者線上課程,雖然各個機構都在做,可是從長遠來看,這個確實是吸引人流量的一個極好的方式。
(我們中心目前做的體驗課程,其實我們可以優化,比如:4節體驗課我們可以改成2節。幼兒園的中小班小朋友可以僅體驗感統2課時,大班及以上的寶貝可以體驗1節感統和1節注意力。再例如:我們中心也有網絡課程,能不能申請一些賬號,可以體驗多次的那種,密碼須經常修改。就像學而思似的,他們經常會讓家長繳納少量費用就得到幾節課程,我覺得我們也可以試試。對外我們可以說是線上線下相結合。而且,線上課程我們更容易監控,比如沒有看到打卡信息,我們就可以及時跟家長聯系,溝通原因等等,建立跟家長的互動基礎。)
再者,就是活動的頻次。正如文章中所言:活動頻次就是機構業務鏈條中的引擎,是核心發動機。為什么說活動的頻次決定了上門量呢?因為活動越多,創造客戶上門的機會就會越多,這樣就能更好地保障上門量呢。也是可以倒推的,比如如果我們想招生數量翻倍,那么產品體系不變,教學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必須變的量就是:活動的頻次成倍增加。 對于機構整體而言,成交量也自然提升。
(我們沒有像大公司一樣的體系、固化的流程,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持續地做活動,讓整個鏈條一直處在運轉之中,持續推進發展。當然,這需要我們全體員工的共識以及大家的執行力。主要是行動!)
最后,再說一下邀約的效果。文章中提到了影響邀約效果的兩大因素:邀約手段單一和價值傳遞工具的使用。我們中心很多時間都在做電話邀約,確實挺難的,很多都是直接掛電話,有些等你講完才說不需要。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無非是信息社會垃圾信息泛濫的結果,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無非就是我們的市場宣傳還沒到家喻戶曉的地步,我們的品牌也沒有大到讓人們愿意相信、愿意花時間來傾聽......這樣又重新繞到了市場的前沿工作了。還有就是價值傳遞工具,就是我們自己要充分了解產品、相信自己的產品!能給客戶帶來什么好處?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學習問題?有哪些例證?我們必須耳熟能詳,這樣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張口就來。最忌諱的就是:當客戶問到某個問題時,我們的員工的答復是:這個我不是很了解......? 這個我不太清楚...... 我先去問一下......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只有自己充分準備好了,才不畏懼任何未知的挑戰。
本章內容非常實用,不僅考慮到體系的構建,更著重講解了各種細節操作,受益匪淺。
好好地計劃——認真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