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多得是想不通的事,多得是猜不透的心,多得是看不透的人。不如不想,不如不猜,不如不看,不如寄情山水,不如快意人生,不如,吃茶去。——許嵩
許嵩有一張專輯,《不如吃茶去》,這張專輯的介紹是這樣寫的:關于愛恨情仇的道理,關于人生的感悟,我們說了那么多,也聽了那么多,最后又如何?
1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有些事情,想得太多,只會徒增煩惱。
想得太多,容易心累。就相當于每晚都精疲力竭,躺在床上時卻難以入眠,往事如電影般瘋狂略過,思緒越飄越遠,但是就是睡不著。
早上的細節會逐漸放大,吵不贏的架,腦海中自動浮現對方話語的漏洞,往事失敗的成因也能浮現在眼前。
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
心中想的太多瑣事煩惱,其實看到的世界也只剩煩惱。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友,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蘇東坡好勝,經常捉弄佛印,而佛印都是一笑了之。
一次,蘇東坡問道佛印,我在你眼里像什么?佛印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哈哈大笑說,你在我眼里就像是一坨牛糞!
蘇東坡說完,便洋洋得意走了,并且回家向蘇小妹炫耀,說自己又贏了佛印一次。
蘇小妹聽完直搖頭,說:心中裝了一尊佛,則看什么都像佛,你說佛印像牛糞,那你心中是裝了什么?
彈指一揮間,時間就過去了。想得太多,徒增煩惱;猜的太多,徒增孽障。
不如不想,不如不猜,心中自在清明。
心中不掛閑事煩惱,其實眼前就是澄澈的空氣和暖和的日光。
2
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歐陽修也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許嵩在《不如吃茶去》有這么一首歌《山水之間》。其中描寫的幽居生活讓人向往。
“昨夜同門云集推杯又換盞,今朝茶涼酒寒豪言成笑談。半生累,盡徒然,碑文完美有誰看。隱居山水之間誓與浮名散。”
很喜歡《向往的生活》這個綜藝,一間蘑菇屋,在等待日升日落中接待訪客。這家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燒菜做飯、招待客人,構成了節目的全部內容。
看這樣的綜藝節目真的很減壓,慢節奏的生活真的特別難的,在山水之間,接待兩三好友,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實在的溫馨。
田里插秧、池塘捕魚,山地間掰玉米收油菜籽,盡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不需要按時打卡的早出晚歸,不需要腳不著地的擠地鐵趕路,生活瑣碎不過是菜米油鹽醬醋茶。
黃磊說:“這里有個魔力,不管你是帶著什么心情來的,過了一會就莫名地開始干活。”
《向往的生活》構建了理想的山水之間的狀態,頗有寄情山水快意人生的意味。
雖然不盡然能實現,但是它提醒了我們生活其實還存在著其他的可能性。
寄情山水,快意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如果有那么一次機會,不如寄情山水,不如快意人生。
3
最近在看一本書《閑情偶爾寄》。
文中所敘寫的故事,皆是作者閑情時所寄托的小興趣。
正所謂,于閑情細品之余,寄托平生雅趣卓識;趁世事紛擾之際,開辟一方陶然樂土!
老酸枝紅木家具、香茗紫砂、文玩核桃、水墨丹青、文玩葫蘆、沉香、核雕。
每每看這本書,都不得不感嘆作者的閑情逸致。在這繁華的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的樂趣。
唐代,有一位震古爍今的禪宗大師從諗。于趙州修禪時,有人拜訪他;
從諗問來者:“你曾經來過這里嗎?”
來者回道:“來過。”
從諗說:“吃茶去。”
后來,又有其他人拜訪他,
從諗又問來者:“你曾經來過這里嗎?”
來者回道:“沒來過。”
從諗說:“吃茶去。”
院主非常不解,便問從諗:“為什么來者來沒來過這里,你都叫他吃茶去呢?”
從諗回道:“吃茶去。”
有禪語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總是懂得萬千哲理,也常常會被生活瑣事牽絆。不如把情緒放一邊,吃茶去,就坦然了。
每個人都能理解出屬于自己的道!
不盡然吃茶去,在我的理解中,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能不囿于情緒,不困于煩惱,你的思想就開始解脫了,思維的疆界也就更加的遼闊了。
正如《閑情偶爾寄》里的作者,找到能寄托閑情的事,就能看到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的生活,就能聽到蛙聲一片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