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表弟找我聊天,說他最近很迷茫,因為又臨近畢業季了,他最近一直在找工作,卻總是備受挫折。
他家住在一個小縣城里,父親在建筑工地打工,母親是一個家庭婦女,偶爾在家里做些手工活來貼補家用,他在一個不太有名的一本高校讀書,臨近畢業。他是一個非常懂事兒的孩子,不忍看著父母每日操勞,想早點出來工作減輕家里的負擔,可是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卻屢次受挫。
畢業季確實是很尷尬的時候,他跟我說,有的家境好的同學根本不愁工作,父母有一些資源,可以輕松的拖關系幫助孩子安排一個不錯的地方,還有的同學忙著出去旅行,而像他這樣家庭的孩子,必須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的單位根本不招他這樣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還有些地方勉強可以錄用,但是實習期卻只有少的可憐的區區幾百塊的工資,即便轉正,也不過2k。這樣的收入,跟房價比起來,天方夜譚。。
他說,他不知道上大學的意義在哪里?跟他一起上初中,高中的同學,現在有的已經成家立業,有的做起了生意當起老板,看起來仿佛生活都比自己過得好。感覺自己浪費了四年的時光,到頭來養活自己都很困難。覺得自己像個寄生蟲一樣,這些年來花著父母的血汗錢,每當看到母親那斑白的兩鬢,覺得自己特別愧疚。父母一直視他為驕傲,可現在,自己對這個家里卻做不出任何的貢獻來。
他還說,在他們那里,能考上大學是一件特別光榮的事兒,當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激動的眼淚流了下來,附近的街坊四鄰都到他們家去祝賀。他暗下決心,一定會好好讀書,將來能有出息報答父母,報答家鄉。卻沒想到是現在這種情況。
此刻的他,像是站在了霧霾下的十字路口,看不清前方的道路,迷茫無助。
他問我,你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嗎?我一時語塞,哽住了。這句話的背后,承載著太多的重量了。。。
我遠房的一個姑姑,住在交通閉塞的一個小山村里,姑父年輕的時候學過一點兒木匠活,靠幫助鄉親們打一些木器為生。全村里只有一所小學,只有幾十個學生,他們的父母去城市打工,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我到他家去住過一段時間,學校請姑父去幫忙打一些桌椅板凳,我也去幫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
山村里的孩子都很淳樸,可是由于長期缺乏管教,養成了一些打架,欺負同學,拉幫結派等惡習。很少有人在意學習這件事。
那個地方的老師水平也極其有限,普通話說的都不標準,而且經常寫錯別字。英語發音更是不堪入耳。更有甚者打罵,體罰學生如家常便飯一般。雖然老師的做法有些偏激,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這可能也是唯一能督促孩子們努力讀書的辦法了吧。
校長一再勸誡孩子們,努力學習,讀書改變命運,但是沒有人相信。他們根本不明白校長的用心。
退一步講,即使孩子們靠讀書走出大山,畢業后可能也未必見得就會前途光明,高枕無憂。大部分人可能依舊過著平凡人的生活,做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工作。但是,起碼讀書會讓他們的人生多了一種可能。如果他們輟學在家,不聞不問任其自然的話,到頭來也只能是游走在城市的邊緣,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夾縫中艱難的求得生存。亦或是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樣下來,他們的子女,或許還會重蹈他們的覆轍。。
我的父輩祖輩等人,非常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經常跟我說,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將來才能有出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更是像爺爺的座右銘一樣經常掛在嘴邊。
可是到了我們這一輩,經過改革開放,社會早已變得多元化,再也不是那個大學生很值錢的時代了。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高校不斷擴招,每年幾百,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其含金量比起父輩那時候也已經大大降低。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生存壓力加大,不斷壓縮成本,競爭日益趨向白熱化的今天,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似乎再也不是什么新聞了。讀書改變命運,也許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中。我們在象牙塔里的夢想,被一盆冷水,無情的澆滅了。。
我和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也一起想過這件事,有的甚至懷疑自己寒窗苦讀十余年的意義。一時間各抒己見,大家爭得面紅耳赤。
那么,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讀書究竟有沒有用?關于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長的時間。
其實,并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不應該把讀書看做是萬能的。
我們之所以會如此失望,是因為當初抱了太高的預期。
那么,讀書到底能改變什么呢?
我想了好久,它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認知,拓寬我們的眼界,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會讓我們更加平和的看待事物,不易于走向偏激和極端。以及從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的分析問題。
它或許改變不了我們的人生,但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觀。
讀書帶給我們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隨著讀書的積累,閱歷的增加。你會對這個世界,和自我有著更深的認知。
這些,也許就是讀書的意義。
有機會,還是多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