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林清玄作家的一篇文章,論述了佛教放生的變味以及積極的改變。
佛教通過放生以積功德的做法,延續已久,人們生病了,放生;遇到挫折了,放生;心情不好,放生。為了自己的私欲,無視動物的生命,活活捕捉用以放生,但經過這樣折騰的動物,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放生的初衷是為了給一些動物自由,并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積累為善的功德,好得到菩薩的庇佑以及內心的安定。愈演愈烈的放生卻成了一種滿足私欲的手段,沒有仁慈,沒有布施。
好在,現在有的寺廟用捐贈的錢物造了一個動物園,用以保護和收留一些不健全的動物。也算是彌補不那么正確的放生!
看完,不禁想到,我們也總是如佛教放生一樣,一心執念,卻被美好的愿景迷茫了心智,忘卻了真正的意義。
前幾日看完馮導的《我不是潘金蓮》就想寫寫觀后感,但我也被自己的執念困住了,沒能好好靜下心完成。先讓我們聊聊電影里的潘金蓮。一個鄉下的個體經營戶婦女,為了報復前夫,進行了十幾年的上訴,告前夫,告法官,告縣長……最后告到人大。經營的農家樂,一再被耽擱,美好的青春也在路上奔波中流失。最后前夫意外身亡,再不能上訴,她猛然覺得,生無可依,生命已經完全依賴在一次的上訴中。
她的初衷是要一份公道一份真正的關懷,卻不曾在輪番上訴中問自己,這樣下去是否真的能得到所要。
在分析潘金蓮的同時,我也試問自己,這些日子的執念,是否是內心想要。其實無非是想功利地學到自己想學的,拋開我不想接觸也不喜歡的,一天天打電話,想辦法,想要換導師。但,好在我初心還是打造自己,不是為了逃避。不過我不該為此郁郁寡歡,因為我努力考研,讀書,最終目的是活得美好。
有執念是好的,但一路的堅持難免會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多在靜下來的時候聽聽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