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96,8-3-3,離婁章句下3-3》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 ?今天是丁酉年甲午日,四月十二,2017年5月7日星期日。
? ? ? ?這是最后一節,通過古今領導人的對比,可以說明,領導和干部之間的關系,領導的行為是主要影響因素,起決定性作用,正確的做法是禮待干部,“隆之以禮貌”。值得今人深思涵養,以史為鑒,禮待干部。
? ?搏執,是拘執;極字,解作“窮”字。
? ?孟子說,前后對照一下古今領導人的做法,古時的領導人禮待干部,受到服孝的回報;今天的領導人不僅做不到禮待干部,甚至迫害干部,想得到同樣的服孝的回報,那是多么不靠譜的要求。
? ?當今的干部,受到無禮的對待,體現在各個階段。在位的時候,有所規諫拒而不行,有所建言置之不聽;遇到這種領導,不走才怪啊。一個人再能干,后背沒長眼睛,腳下沒長耳朵,就算三頭六臂,今天在上海就不能同時在北京,四荒八野的事不能親自打理,如果當領導的沒有容人雅量,看人都不對,自己都正確,那不是自信,是扯淡。等于眼睛和耳朵以及四肢,都被閉塞了一般,坐在上面漸漸變成頑固的瞎子和聾子。倒霉的是下面的老百姓,現場的現實得不到考量和解決,積弊日深則,攤上這么一個領導可是不幸之極,好處沒得到,壞事堆成麻。這時候,當干部的夾在中間,已經無法安其位而行其志,能不走嗎?所以,儒家的處理原則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我我就拼命干,干什么?行道;不用我我轉身就走,藏什么?藏志。不做事不等于不養志,相反,成天忙成一團的,不見得就是有志氣的人。
? ?接下來講第二階段的情形。干部走的時候,不但沒有安排出行的行程,反而拘禁他,好像對待犯人一樣對待他;等到他到了別的國家,不但不幫忙,還想辦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
? ?最后,至于封地房屋等待遇和福利,不僅沒有保留三年,離開的當天就全部沒收了,就好像慶幸他離開、不再歡迎他回來一樣。
? ?當領導的,搞得干部進不能行道,退不能容身,不僅像犬馬一樣對待他,而且如泥土草芥一般輕賤和迫害,這就是寇仇。對于寇仇,服個什么孝服啊!
? ?儒家的關系原則,因人而異,非常合理,比如說,“父子不相責善”,優先親情第一,而且是壓倒一切的優先;領導和干部相處原則是“合則留下來行道,不合則轉身就走”,用舍行藏,優先行道第一,而且同樣是壓倒一切的優先。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