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微信公眾號,ID 伊若心,文責自負)
孫悟空敢于挑戰天官,不畏強權,目標明確,斬妖除魔,他是武功高強的正義化身。西行四人一馬,除了孫悟空,其他人和馬皆有前世,且是有頭有臉的前世——
唐僧現世為人普普通通,前世是金蟬子,如來之弟子;豬八戒現世是“豬妖”,前世是天蓬元帥,曾統領天界三萬天兵天將;沙僧原是沙流精,歸入唐僧門下,前世乃是卷簾大將。白龍馬雖現是白馬,其實本體是東海龍王三太子,人稱玉龍三太子。
三人一馬的前世也是讓人羨慕,只有悟空并無任何背景,只是只集日月精華的石猴。但幸運的是他有一位曾教他本領,不能提卻一直在心的師父——須菩提老祖。
須菩提老祖和唐僧都是孫行者的師父,可是更愛孫行者的,我想還是靈臺方寸山上斜月三星洞的老神仙——須菩提老祖。
唐僧初遇悟空時,得知他是觀音指點要盡殷勤保取經人往西而去之人,心中歡喜。他的歡喜是因為取經之路有人可護。彼時的唐僧是帶著私心去救悟空的,也心存戒備,故而揭金字壓帖時說著“……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證靈山;若無徒弟之分,此輩是個兇頑怪物,哄賺弟子,不成吉慶,便揭不得起,則接不起”的話。
再到成為唐僧的徒弟。唐僧先是同觀音一起,騙悟空戴了“緊箍咒”,用來“管控”悟空。后是取經路上,唐僧不信任他——誤把尸魔當好人,卻怪悟空不識好人;唐僧使喚他——行至荒郊野嶺處,差著悟空去探路;唐僧害怕他闖禍——朱紫國金圣宮娘娘遇難,悟空有勇有謀給國王懸絲把脈,卻遭責怪;唐僧懦弱讓悟空“背鍋”——遇見擄人錢財的草寇,無力抵抗把悟空供了去……這一路上,唐僧處處受難,悟空處處給他排憂解難。
悟空對唐僧而言,是他取經路上的保鏢,為他保駕護航。是屬下,在碰到困難、妖怪的時候可以隨時差遣。雖有師父之名,而其實只是孫悟空在照顧柔弱的唐僧。
然而在須菩提老祖這里,悟空只是徒弟,他可以學本領,自由自在地修行,是須菩提老祖偏愛的徒弟。
須菩提老祖出現的前兩回,飽含著各種歡喜。初始時得知行者來修行,才下榻登臺講道,馬上就安排童子去開門,那是想見的期待。
孫行者所在的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離靈臺方寸山三星斜月洞隔著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行者一葉扁舟,漂洋過海,登界游方多年才至須菩提老祖所在之處。須菩提老祖又被其誠心所感動。
須菩提老祖待他如小孩,看著像猴子的他,讓他走幾步看看,給他取姓賜名——孫悟空,成為他第十輩小徒。從此美猴王不再無名無姓。“猢猻”取“猻”,去獸旁用“孫”,因為他相信,美猴王其實就是人。這是初見得一徒弟的歡喜,這種歡喜溢于言表。
孫行者拜了師,入了門,“那師祖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行者沒有感受到一絲絲的冷落,盡是被照顧的溫暖。
須菩提老祖是真正的師父,他愛悟空,護悟空——
悟空洞中七年,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也正是因為這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懂禮貌、又帶溫柔和體貼的暖男形象的孫悟空而非魯莽無禮的孫猴子。
在靈臺方寸山七年后,孫悟空解了他的“盤中之謎”,須菩提老祖歡喜他的聰慧,教長生妙道,固其根源。再三載,須菩提老祖復登寶座,又特意問悟空近況,知其已固根源,法性頗通,便叮囑其要防著“三災利害”。
孫悟空是猴,無腮,學七十二般變化難,須菩提老祖教了。石猴是猴,走路亦是蹦蹦跳跳爬上云頭;人要騰云駕霧,是墊步躍上云頭。悟空的“爬云”之態將菩提老祖逗樂,便干脆因材施教,教他筋斗云。筋斗云可以助其飛翔,且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也符合猴子擅長翻跟斗的技能。
筋斗云和七十二般變化為他西行路上提供最為強大的支持,前行時能先行一步打探消息,遇難時能緊急前去求援解難,遇妖時智斗妖怪,降妖除魔。
須菩提老祖知道,往后的悟空可能會闖禍,收悟空為徒便是引火上身,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收他為徒。知道他以后有劫,傳他七十二般變,教他筋斗云,讓他有本領為自己化劫去難,護自己周全。可謂“明知日后惹禍端,仍將技藝傳其身”。言行中盡師父對徒弟的偏愛。
孫悟空在成為戰斗圣佛,壽與天齊的過程中確實是經歷了各種磨難:大鬧天宮后被拉去雷擊、被太少老君的火爐燒、被如來壓于五指山五百年、陪唐僧西行降妖除魔十四年,這些磨難于悟空而言都是歷練,但是他并未化為虛幻,而是憑著他在須菩提老祖那里學的筋斗云、七十二變從磨難中崛起,從磨難中成長,是這些本領成就了自己,是師父無形中護住了自己。
須菩提老祖,欣賞悟空的聰慧、堅持和可愛。懂他翻山越海來求仙訪道的不易,知他求長生之術之切。
在離開須菩提老祖之后,悟空做他的美猴王,又做了弼馬溫,干了齊天大圣。五百年的第一災,因蟠桃盛會而起,他偷桃,偷酒,又拿丹,把天庭攪得天翻地覆。后被如來被壓在五行山,和西行路上的妖怪斗智斗勇。偶爾還要被唐僧誤解,八戒攛掇,即使受了委屈,孫悟空也很容易就原諒對方,是因為他內核強大,也因為他在須菩提老祖那里不僅僅修得本領,還有生活之道。
原文中說:“那師祖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灑脫、要樂觀,同時還需要有考慮周全和靈活應對,以便在進退之間找到平衡點。難怪孫悟空在一路西行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情緒,想必這就是原因吧!
后來須菩提老祖因為悟空“高調炫技”一事,撂下狠話,將其逐出師門。這也是須菩提老祖給悟空上的最后一課——修行之人當靜于心,穩而不揚。這一次,是放悟空自由,一方面是有懲治之意,但更多的是想讓悟空去獨闖,并告訴他,前行之路,不管如何,他只能自己去闖,靠自己的本領去獲得自己想要的。
須菩提老祖在原著中僅僅在前兩回,之后再無此人,那他到底去哪里了呢?
須菩提老祖所居之地為“靈臺方寸山”,所住之所為“斜月三星洞”。不管是“靈臺方寸”還是“斜月三星”都是心的別稱。“須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為“覺悟智慧”之意。
在原著中,孫悟空還有另外一個外號為“心猿”。這似乎也在另一個角度來暗示,其實自始至終的“須菩提”一直在孫悟空的心里,助他修煉,陪他成長。
須菩提老祖只在前兩回里出現了,但是卻隨孫行者行了一路。他從離開師門,到大鬧天宮,再到被壓五行山,入唐僧門,護其西行,最后成為斗戰勝佛。這一路經歷百般磨難,各種妖魔,他從未回過方寸山,從未忘記須菩提老祖的話。闖下的禍,自己扛,不曾泄露師父半個字,也不曾回過一次方寸山。
雖然字面上確實從第三回之后再也沒有出現“須菩提老祖”這四字。但是他給予悟空的本領,還有悟空對須菩提老祖的承諾,一直貫穿在之后的文章之中,這或許就是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