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殺了老楊兒子后,被唐僧驅趕而走后跑去落迦山訴苦時,六耳獼猴趁虛而入。他打傷唐僧、奪了通關文牒后,回了花果山。真悟空得知此事,與假美猴王交手,經多方求助,最后假美猴王在如來面前現了本相,被真行者打死。然而前幾天看到多條網絡視頻說著真假美猴王那一回之后,是六耳獼猴護著唐三藏西行,真正的孫行者已被其殺死了。其理由大抵是:
1. 真假美猴王之后,行者再也沒有叫過八戒“呆子”了;
2. 在諦聽判斷真假猴王時,知道卻不敢說,因為六耳獼猴的后臺是如來。孫悟空與如來是師兄弟,二者之間有矛盾,故而見到悟空想除之而后快。第一次大鬧天宮時機不夠成熟,而真假美猴王來辨真假正好是機會。
3. 在真假美猴王之后,行者的性子有變,開始用心保護唐僧,對天空的神仙也甚為友善。
最初看完這些講解,我有些信以為真,但總覺得有諸多太合情理的地方,畢竟我認為《西游記》主角應是孫悟空的,如若主角已逝,那故事繼續的意義又是什么呢?帶著疑問,我又重讀《西游記》,一步步解開謎團——
先說說我的結論吧,我覺得真假美猴王之后,隨唐三藏西行的是真悟空。對于以上提到的這些不是真美猴王的理由,我在原文中找到了與其相矛盾之處。
首先是再沒有叫過“呆子”一說,此為謠言。原著中,真假美猴王之后的諸多回,行者仍是無處不在地叫“呆子”。第五十九回,過火焰山,孫悟空聽完八戒說火焰山為“日落之處”,笑著說:“呆子,莫要亂談……”第六十三回,悟空與八戒合力戰九頭蟲,結果八戒被捉。悟空變螃蟹入水救八戒,內心懼道:“這廝恁般利害……且等我變化了進去,看那怪把呆子怎生擺布,若得便,且偷他出來干事?!蓖恿_莊,蟒蛇精被打死后,豬八戒還一頓亂耙在那打。孫悟空從蟒蛇精肚子里出來,說了一句,“呆子!他死也死了,你還筑他怎的?”
其次是說六耳獼猴的后臺是如來?!段饔斡洝返谝换刂?,孫悟空剛到靈臺方寸山,在進行入學登記時,菩提問他叫什么名字?悟空說無名無姓。菩提祖師給其取名并說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奔毧雌鹈械诹呁绞恰叭纭弊州?,與如來的如字相吻合。
菩提老祖所居之處是靈臺方寸山,如來所居之地是靈山,均在賀州之地,二者所居之地有相似之處。結合這幾處看,確實是師出同門才可能出現的情況。但是關于恩怨,看遍整本書,我未找到合理的解釋。
再來說如來想要除掉孫悟空的時機。孫行者大鬧天空,擾亂海域,眾仙家皆不能損其一分一毫,在眾仙都希望可以除之之時除去他,不正好是眾望所歸,何必又加多一場戲?再有金蟬子遭貶,要取完成取西經的任務,孫悟空從收服之日就做得兢兢業業,為何在完成一半時要換人呢?若擔心孫悟空不受控制,顯得沒有必要,畢竟金箍已經套在他頭上,行者也是極度害怕這個緊箍咒的。故而說六耳獼猴的后臺是如來,被殺的是真行者實在不敢茍同。
最后是說真假美猴王之后,悟空性子有變。到真假美猴王這里,已經是孫悟空護唐僧歷經磨難的第41難了。前面無論是碰到擁有三昧真火的紅孩兒,還是遭遇萬壽山五莊觀的人參果之事,觀音前來化解危難。黃風怪作妖,是靈吉菩薩來幫忙收服;金兜山遇難,也是諸多天兵天將來幫忙。唐僧師徒一路西行,只要行者上天求助,大家都會毫不猶豫來相助。有些時候,在遇難前,還會來點撥,或是幫助。
歷經磨難的孫悟空在這些磨難中逐漸成長和成熟。隨著這些幫助的次數越來越多,孫行者無形中也逐漸明白,在西行路上,這些神是可以幫助自己護唐僧順利西行的,倘若總是咄咄逼人或是武力見面,對自己有害而無一利。孫悟空是猴子,但是只聰明的猴子,他也是有情商的,他深知在借力打力前要和可能會用到的這些神仙們打好關系的。
孫行者在《西游記》這一本書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書從第一回到第七回,寫的都是關于孫行者的。寫其出生,求道訪仙,東海取金箍棒,地府改壽命,天庭招安為弼馬溫,自封齊天大圣,最后大鬧天宮,被壓五指山下。第七回之后講述孫行者護唐僧取西經的故事,如若中間將真行者寫死,換成六耳獼猴,那行者其本身構建的人物形象——正義化身、善惡鮮明、英雄形象就有所缺失了。在真假美猴王中,假猴王除了是所謂的六耳獼猴,是還有其它什么身份嗎?
我猜想,假美猴王其實也是真美猴王,是真美猴王的“另一個自己”。這個自己是帶著一些負面情緒的自己,謂之心魔。
在假猴王趁虛而入之時,正好是真行者第三次被唐僧被趕走之時。彼時的孫行者內心委屈至極,自己竭盡全力護唐僧周全,不被理解。他懲惡揚善,被說成是枉顧人命。即便算是有罪,西行之中多次的降妖除魔不被念及,功不可抵過。他欲留,唐三藏卻不接受,離開時卻自覺無地可去,只能找觀音訴苦。在此種情況之下,出現真假美猴王,也就如同內心有兩股勢力和想法出來相抗衡。
美猴王身上出現的兩者爭斗,并非所謂的善惡之爭,而是內心兩種不同聲音的爭斗,一者是遵循目前的狀態,化解彼時的窘境和委屈局面,繼續護唐僧西行,信守承諾;二者是打破僵局,用對抗的方式拒絕和現有的團隊西行,重建團隊,以自我為中心,不再聽唐僧之令完成西行。
心魔是由己而生,故而六耳獼猴和真行者一模一樣,會真行者的七十二般武藝,也會因為緊箍咒而頭痛欲裂,他還有和真行者一模一樣的金箍棒。
唐僧師徒在遭遇草寇一難時,作者就有說:“孫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唐僧師傅取經之路進入瓶頸期,四人貌合神離,已不同心。那是堅持還是放棄,關鍵點在于悟空。
真假行者飛云駕霧打上西天時,作者留下一首詩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這么寫的:“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質疑猜”、“禪門須學無心決,靜養嬰兒結圣胎”。第一句寫的是孫悟空的二心引禍災,最后一句是將佛教的修佛之道——修心。一體一心方能求正果。再結合第五十八回的題目是“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就更能說明,假美猴王其實是孫悟空生出來的“二心”。
雷音寺內,如來對大眾說:“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币徽Z點破,悟空生二心。再到另一心的名字“六耳獼猴”——善聆聽、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佛家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之說,由“六根”生“六識”,“六識”為生滅而不能常住之緣起。第五十八回作者也說明“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除丹自成”,修行路上應去六識,舍棄左右自己的二心,方能達到佛家眼中無相的境界。
其實我們的人生路上也會同悟空一樣,碰到一些難處生出一些負面情緒阻礙我們前行,學會接受這些情緒,嘗試想辦法去緩解祛除,自然會出現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