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能大孝,因為他自以為自己是世間大不孝之子,不孝到了父親都要取自己性命的地步,所以更加反省自己,更加孝敬父親。瞽叟不能慈愛兒子,甚至要殺死兒子。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世間大慈的父,什么問題都是舜的錯。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朱熹注解說:不孝有三件事,一是阿意曲從,陷親于不義,明明父母要求做的事不對,也不進諫,還照著去做,這樣就把父母陷于不義了。二是家里貧窮,卻不去工作掙錢。三是不結婚不生子,絕了祖先的祭祀。
為什么把無后看得這么重大呢?因為古人是一個宗法社會,家國同構,權力和社會資源是按血緣關系分配。祭祀祖先是家族最重大的儀式,也是國家最大的政治。家廟里祖先牌位,按左昭右穆的次序,一代一代傳下來。你如果不娶無后,到你這一代,你這一支就斷絕了,父母給祖先上了一輩子香火,他想著以后沒有人給他上香火了,那父母之心,祖先之靈,都不安。所以說無后為大。
舜呢,結婚沒有稟告父母,這是失禮不孝的。他為什么不稟告呢,朱熹注解說:“舜告焉則不得娶,而終于無后矣。”舜的父親瞽叟,因為舜的母親去世,娶了第二任妻子,又生了一個兒子,受后妻及小兒子的影響,瞽叟對舜非常惡劣,三人甚至幾次合謀要謀殺舜,舜都機智地脫險,而之后對父親和后母依然孝敬如故,對弟弟同樣慈愛。舜得天下之后,還封賞了他們。
舜驚人的孝行為他贏得了名譽,但也不為很多人理解。王陽明給了一個精辟的解釋——
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間大慈的父。
此話怎講?
王陽明說:“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記得舜是我從小養大的,今天怎么不能討我喜歡了呢?而不知道是自己的心被后妻所移了,總認為自家是慈愛的,所以越不能慈愛。舜呢,只想著我小時候,父親如何愛我,今天不愛了,只是因為我不能盡孝,日也反思所以不能盡孝處,所以越能孝。”
這一番道理,真是精辟,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極致,遇到什么問題,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舜已經遇到全家人都要殺他的地步,他還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然,他保護自己也是毫不含糊,他的智慧,足以保證家人殺不了他。被父親殺了,也是不孝,因為無后為大嘛,死了怎么能有后呢?所以孝行還有一條:“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如果父親生氣,暴怒,拿棍子打你,看見是小棍子,沒什么傷害,就讓他打;看見是大棒,有受傷甚至喪命的危險,馬上就跑。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受傷就是不孝,哪怕是父親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孝。
舜的父親對他那么惡劣,當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他沒有稟告父母。因為如果稟告了,父親可能不允許他娶妻。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不娶無后也是不孝,而且無后為大,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舜選擇了不告訴家里。“君子以為猶告也”,大家都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正大光明的,是符合孝道的。
這也是“經權”的概念,告訴父親是經,在這種情況下,不告訴是權。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