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孟子》【129】

大孝之人,就是終身不變心之人。因為每個人小時候都依戀父母,不依戀都是長大后變了,逐漸有了女朋友、妻子、孩子、工作……樣樣都比父母重要,父母就越來越靠邊站,甚至邊都靠不上了。到了五十歲,還像三歲的時候一樣懷戀父母的,就是舜這樣的圣人。

【萬章章句上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粍t舜怨乎?”】

萬章,是孟子弟子,齊國人。旻天,就是蒼天。

萬章問孟子,關于孝:“舜到田里去,一邊像天訴苦,一邊哭泣,他為什么要這樣呢?”

孟子說:“這是對父母一方面有怨恨,一方面又思慕的緣故?!?/p>

張居正講解說,凡人有所圖而不得,則怨生,有所懷戀而不舍,則慕生。舜不得于父母,其怨艾之深,思慕之切,不可解于心,是以呼天號泣。不過,張居正又說,舜怨的不是父母,是自己,覺得自己還不夠孝,讓父母對自己不好!

這一點,王陽明也這樣講。他說“舜是世間大不孝之子,瞽叟是世間大慈之父。”舜因為認為是自己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因為認為我對這兒子已經夠好了,所以不好。

舜到底號哭什么呢?大家各自從自己的角度猜。我想,他遭遇人倫大變,父親和后媽一起要謀殺他。他對天號哭,既哭泣自己失去父親的愛,也哭泣自己的親娘吧!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鞲咴唬骸欠菭査?。’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jia)。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薄?/p>

公明高,是曾子的弟子。長息,是公明高的弟子。孟子說:“長息曾經問公明高:‘舜到田里去,這我已經懂得了。他向天號泣,這樣來對待父母,我卻不懂得為什么?’”

長息的問題很典型,就是對別人的道德要求無限制的拔高。舜的孝,已經是上下五千年來第一人,任何人都做不到,長息卻居然問他怎么哭泣,這樣對父母不敬?如果把舜的遭遇換給長息,不知道他會怎樣呢?

公明高回答長息說:“這真不是你能懂得的?!?/p>

公明高認為,孝子之心不能這樣“恝”——滿不在乎——我好好耕田罷了,盡到做兒子的職責,父母不喜歡我,我有什么辦法呢?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君子總是在自己身上找責任。所以王陽明說舜自認自己是大不孝之子。

舜的誠心和孝行,引起了全天下的注意,也引起了堯的注意。堯派自己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跟百官一起,帶著牛羊、糧食等東西,到田野里為舜服務。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堯也把整個天下,讓給了舜。胥,是全、都,胥天下,就是整個天下。

舜得到了天下,心里卻還是因為沒有得到父母歡心,像鰥寡孤獨一樣找不到依靠。天下的士人都喜愛他,這是誰都愿意的,卻不足以排解憂愁。美麗的姑娘,是人人都喜歡的,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他,他還是不開心。財富,是誰都希望獲得的,他富有天下,還是不快樂。尊貴的身份,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他貴為天子,還是愁苦。他只有得到父母的歡心才可以消除憂愁。

為什么呢?因為每個人小的時候,都依戀父母,都想得父母歡心。長大了,情竇初開,懂得喜歡“少艾”,艾,是美好,少艾,年輕美好的女子。少年時期,就開始喜歡女孩,對父母就淡了。等到成年,成了家,迷戀妻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做了官,便討好君主,巴結上級,圖上進。得不到君王歡心,就內心焦急得發熱,像熱鍋上的螞蟻??傊改妇鸵稽c一點往后排,越來越不重要。只有那最孝的人,才終身懷戀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懷戀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聽孟子這么說來,大孝之人,就是始終不變心之人。因為每個人小時候都依戀父母,不依戀都是長大后變了,逐漸有了女朋友、妻子、孩子、工作……樣樣都比父母重要,父母就越來越靠邊站,甚至邊都靠不上了。到了五十歲,還像三歲的時候一樣懷戀父母的,就是舜這樣的圣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