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意是一句牢騷話,意思說:所有的事都是公家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事;所有人都拿著國家的俸祿,干嘛工作都給我一個人干!詩的原意,和天子的財產(chǎn)權和無限權力一點關系都沒有,但這句話被斷章取義,幾乎成了中國古代集權君主制執(zhí)政的“理論基礎”。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咸丘蒙,是孟子弟子。咸丘蒙問孟子:“古語相傳有說:‘盛德之人,君主不能以他為臣,父親不能以他為子。’舜便是這種人,堯讓他做了天子,自己率領諸侯北面而朝見他。他的父親瞽瞍也北面而朝見他。舜看見瞽瞍,面容有些局促不安。孔子說:‘在這個時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綱常紊亂,天下岌岌可危!’不知道此等言語,果有其事嗎?”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放勛,是堯的稱號。徂落,死。四海遏密八音,天下停止一切音樂。八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質料做的樂器。
孟子說:“沒這話,也沒那回事,是齊國東部那些野人不懂瞎說罷了。堯在世的時候,舜并未做天子,只是堯在老年時,讓舜攝政而已。《堯典》上說,舜攝政二十八年后,堯才去世。老百姓悲痛,如喪考妣,三年之間,四海斷絕音樂,靜密如一,可見思慕之深也。孔子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如果在堯去世之前已經(jīng)做了天子,又率領天下諸侯為堯服喪三年,那就是有兩個天子了。”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咸丘蒙說:“舜不以堯為臣,這個道理我懂了。但是《詩經(jīng)》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那舜既然已經(jīng)做了天子,瞽瞍卻不是他的臣民,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這個問題很關鍵,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詩,我們中學歷史課都學過,這是中國古代集權專制社會最霸道的一句,也是中國居民一直沒有財產(chǎn)權保障的關鍵文化基因。天下沒有一塊土地不是天子的土地,也沒有一個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導致天下所有的財產(chǎn),和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天子可以生殺予奪的。女兒嫁給了天子,父親見了女兒也要稱臣下跪,天子就像神一樣,擁有一切。
孟子說:“這句詩,根本不是那個意思!是被人斷章取義。這句詩,是一個勞于王事的臣子寫的,他的意思是說,這些工作,沒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干嘛都落在我一個人頭上,都讓我干呀?我還有父母要照顧呢!”
這句詩出自出自《詩經(jīng)·小雅·谷風之什·北山》,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jīng)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譯文:
爬上北山,采摘枸杞。健壯士子。早晚辦事。差事沒個完,父母誰奉侍!
普天之下,都是王土。四海之內(nèi),都是王臣。大夫分派總不公,差事總給我一人!
馬車奔狂,王事急忙。夸我正當年,身強力又壯。強健氣血剛,操勞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盡心為國王。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趕路急火忙。
有人征發(fā)不應召,有人苦累心煩惱。有人游樂睡大覺,有人王事長操勞。
有人享樂貪杯盞,有人惶惶怕責難。有人遛達閑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所以我們看到,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意是說,所有的事都是公家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意是說,都拿著國家的俸祿,干嘛工作都給我一個人干!詩的原意,和天子的財產(chǎn)權和無限權力一點關系都沒有,但這句話幾乎成了中國古代集權君主制執(zhí)政的“理論基礎”。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一個字叫“文”,一句話叫“辭”。孟子接著說:“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泥于一個字一個詞,而誤解了整句話的意思。也不可斷章取義,揪著一句話,而誤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拘泥于詞句,你看《云漢》這首詩里說:‘周朝剩余的百姓,沒有一個存留。’照這么說,周朝都沒有存留一個人了。”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祗,敬。載,事。夔夔齋栗,敬慎戰(zhàn)懼的樣子。允若,允,信;若,順。
孝子孝的極致,沒有超過尊敬他的雙親的。尊敬雙親的極致,沒有超過拿全天下來奉養(yǎng)他的父母的。能成為天子的父親,是尊榮之至。舜以全天下來奉養(yǎng)他,是奉養(yǎng)之至。《詩經(jīng)》上說:‘永遠研究孝道,孝道便是天下的法則。’正是這個意思。《書經(jīng)》又說:‘舜恭敬小心的來見瞽瞍,態(tài)度敬慎恐懼,瞽瞍也因之真正順理而行了。’這難道是父親不能以他為兒子嗎?
再大的人物,他還是父親的兒子。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