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孫策從袁術的宴會上回來,想起日間之事,胸中郁悶。
今天,本應是他立功受賞的日子。袁術不久前的信誓旦旦仍在眼前:“先前,我錯用了陳紀(袁術本許諾讓孫策當九江太守,結果用了陳紀),常?;诤尬业谋疽鉀]有實現。現在如果俘獲了廬江太守陸康,廬江郡就真的為你所有了?!庇谑撬麏^勇爭先,一舉奪下廬江。日間歸來請功,袁術正大宴將士。不僅絕口不提廬江太守之事,還只賜了一個下座給他。據說,廬江太守已內定了袁術的心腹劉勛。
立大功,受冷遇,沒爹的孩子就該這樣受欺負嗎?就像裸分考了省狀元,卻上不了清華北大。只能撈個“下座”。
孫策想起父親孫堅如此英雄,而自己淪落至此,不覺放聲大哭。
“父親!”
……
忽然一人自外而入,大笑說:“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時,多曾用我。你現在有決定不了的事,何不問我?”
孫策抬頭,見是父親的舊部朱治。忙收住眼淚,請他坐下,說:“我哭的是不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朱治說:“何不向袁術借兵,假名救你的母舅吳景,實圖大業,拿下江東?”
正商議,又一人進來,說:“你們的謀劃我聽到了。我手下有百名精壯之士,愿意助伯符一臂之力。”是袁術的謀士呂范。孫策大喜。
呂范說:“只恐袁術不肯借兵。”
孫策說:“不怕!我手上有一件他最想要的東西——傳國玉璽!”
次日,孫策入見袁術,大哭說:“父仇不能報,今母舅吳景,又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將被害。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p>
袁術對孫策的眼淚并不感冒,但一聽玉璽二字,眼睛里立刻放出光來。他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不正是這傳國玉璽嗎?
孫策呈上玉璽供他檢驗,袁術愛不釋手。
袁術喜滋滋地說:“吾非要你玉璽,今且權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馬五百匹與你。平定之后,可速回來。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沖校尉、殄寇將軍,克日領兵便行?!?/p>
袁術得到了玉璽,失去了一員大將——或許是他唯一的那員大將。而孫策雖失去玉璽,卻得到了創業資本。
玉璽借兵,可謂充滿魄力之舉。傳國玉璽,稀世之珍,意寓至尊,誰不想得到呢?誰得到了又舍得放手呢?孫策的父親孫堅,正是因為舍不得放手玉璽而死。
但孫策卻放手了。手持玉璽,寄人籬下,也無非是拿著金飯碗要飯,也只能過乞丐的生活。玉璽不過是一筆龐大的名義資產,毫無實用價值。有兵才是硬道理,憑著這玉璽借來的兵,孫策就能盤活其父真正的遺產——雖然衰弱但仍底蘊不菲的孫氏公司,就能去收復江東。雖失去了金飯碗,卻換來踏踏實實的鐵鋤頭。孫策用這一手,證明了他比他的父親更出色。
當然,誰都知道,以上這個故事只是小說,只是杜撰。
這個故事里又有猛將謀士紛紛相助,又有玉璽借兵,其實只是極大地弱化了孫策的光輝形象。
真實的孫策借兵,比這更有魄力,更強悍。因為孫策手上根本沒有什么玉璽。
(一)
作為一個擁有無比優越人生的二代,十六歲時(史書上用虛歲,本文按現代習慣用實歲),孫策的人生就從頂峰跌落谷底。
公元191年,孫堅攻打荊州時被劉表的部下埋伏所殺,以36歲的壯年而逝。孫堅若不死,以其能力本可以順利拿下荊州與江東全境,占據天下的東南半壁,成為天下的有力爭奪者??上O氏一族躁動冒險的基因埋葬了他。孫堅死后,一個偌大的公司就這么倒了。孫策的堂兄孫賁繼承了孫堅的部隊,護孫堅遺體歸葬曲阿,然后投奔了袁術,成為其麾下并無太大成就的一個分支。
而孫策也由潛在的半個天下的繼承人,變成了一個無權無勢的孤兒。那個十來歲已交結名士、名滿江東的翩翩貴公子,自此再沒有了父親的支持,所有曾經的驕傲都化作烏有。只能守著其父冰冷的遺體,看著故舊紛紛棄己而去,看著父親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土崩瓦解,眼前所能展望的,只有一片無比慘淡的未來。面對這一切,一個十六歲的孤兒又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呢?
父親,你醒醒啊!你睜眼看看我啊!少年的聲音哭泣著,如此傷心,如此無助,痛徹肝腸。
仿佛要跟過去作一個徹底告別似的,孫策一家在喪事結束后從曲阿遷到了袁術的地盤揚州。但實際上,這是孫策著手接過父親留下的這副重擔的開始。揚州,有孫策想要的東西。
這一年,孫策拜訪了揚州名士張纮,說:“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杰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人出于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為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有心要干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里去,請求他把父親當年的舊部交給我統領,然后到丹陽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會稽,報仇雪恨,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 您以為如何?”
這個十六歲的孤兒,并不死心,發表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表明他決心獨力回天。
以年紀而論,這算是孫策的中學畢業論文。這篇論文清晰地指出了收復江東的軌跡:一、去袁術處拿回舊部;二、以舅父吳景等孫氏班底為援;三、發揮孫氏影響力征兵;四、以濟危扶困、報仇雪恨的名義。再加上拜訪張纮所代表的深意——重用名士、人才,五項措施并舉。
表面看來,這和一般中學生的那類冠冕堂皇的論文并無任何不同,但區別就在于,孫策后來都做到了。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如何真正落到實處,我想這才是衡量一篇論文是否優秀的真正標志。以此而論,孫策的這篇算是天才論文,并不亞于《隆中對》。
張纮一開始并不看好這個年紀不大的少年,但在孫策的進一步流涕懇求下(“涕泣橫流,顏色不變”,孫策的哭功并不弱于劉備),答應率好友渡江支持他。我想,是孫策身上那種一往無前的氣概打動了他(纮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一步想討還父親舊部,就難如登天。必須要過兩關:第一關,袁術關,眾所周知,袁術絕不是一個大方的人;第二關,舊部關,舊部們可不管你是不是法定繼承人,他們需要的是一只能帶領大家在戰場上吃肉的頭狼,一個真正的統帥,而非一個二代。
公元193年,守完孝的孫策到了袁術處,討要舊部。袁術輕輕一句話就打發了他,說:“我已經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靠他們,召集兵勇?!?/p>
本來是想來干個領導的,但卻只能從基層做起,不過孫策并不氣餒,而是踏踏實實地接受了這個位置。孫策與孫河、呂范投靠吳景,一邊招兵,一邊作戰,歷盡艱險,招募了數百人。在這之前,孫策過的是翩翩公子的生活,未上過戰場。而從此開始,孫策成長為一個卓越將領,如龍入淵,仿佛天縱之才。
一年后,公元194年,孫策帶著這幾百人去見袁術,袁術看他的目光充滿了驚異,態度轉變,把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給孫策統領。當你對他有用時,哪怕一個再吝惜的人,也沒有理由不用你,所以一個人的能力勝過最動聽的游說的語言。
孫策帶著這支部隊,迅速以自己出類拔萃的領導能力征服了眾人狐疑的目光,征服了那些舊部。不出一年,便戰功累累,無堅不摧,更是一舉奪下了廬江這塊大地盤。人不是生來就被領導的,但那些舊部看孫策的目光越來越像看孫堅。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勛等都對這個后起之秀滿心敬服,連袁術都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可惜袁術只想當個便宜爸爸,兩次許諾孫策太守之職,卻兩次爽約。需要時,他利用孫策;用完后,又防著他。孫策越是戰功赫赫,越是難以升遷。
寄人籬下,有若乞食。乞食之痛,是孫策留給孫氏家族、留給弟弟孫權的刻骨銘心的教訓,是后來孫權能被魯肅說服抗曹的主因。孫權即帝位后,大宴百官,卻于宴會上對當年的主和派首領張昭說:“如張公計,今已乞食矣?!边@么對一個老人家說話不刻薄嗎?不刻薄。除非你連實話也覺得刻薄。
孫策在袁術的冷遇中蟄伏著,等待著。
公元195年,孫策滿了二十歲,投奔袁術僅一年時間。
此時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才過去五年,天下正處于一片混戰中,曹操正和偷襲兗州的呂布激戰,劉備新得了徐州,袁紹正和公孫瓚爭雄,袁術正力圖擴張,總之一句話,第一代諸侯們正值當打之年。這些人論輩分,是孫策的叔伯輩。
誰也不曾料到,這么一個只上了兩年戰場,寄寓人下的小字輩將以無比彪悍進取的姿態強勢上位,躋身一流諸侯!
袁術的那句“有子當如孫郎”雖充滿了夸獎,言下之意卻是孫策不過是很好的接班人,距登上歷史舞臺還為時過早。十年二十年后或者會成大器吧,但眼下還不夠格,大家還沒有準備好為年輕人騰出位置呢!
不管你們有沒有準備好,但孫策已毅然決定上位。一個人的上位,不會因他人的沒有準備好而卻步。
因為他已準備好。
這一年,孫策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所有籌碼,同時認為時不我待,機不容失,只需邁出早已設想好的那一步。
于是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步——借兵收復江東。借兵的舉動是真的有的,不過孫策打的是替袁術收復江東的名義。現實也遠沒有小說中那么美好,孫策并沒有玉璽來交換。
雖沒有玉璽,袁術也同意了,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孫策并不能有什么作為,讓孫策吃點苦頭,再乖乖回來為自己效力未嘗不可?;蛘呖赡苡行鸸?,但袁術認為這戰果顯然也只能屬于自己。兵當然也沒有借出一個,他只是同意孫策帶走其手下的千名士兵、戰馬數十匹而已,作為其麾下的一小支部隊參戰。這么點兵力,確實難有作為。
此時江東的局勢,比孫策十六歲時分析的已惡化了數倍。孫策的母舅吳景、堂兄孫賁已被劉繇趕出了丹陽,趕過了江,江東再無孫氏勢力。江東分為曲阿劉繇、吳郡嚴白虎、會稽王朗三大勢力及諸多小勢力,三個大佬各有上萬至數萬人馬,并且有長江天險。
這幾人正值當打之年,久踞江東,根深蒂固,絕沒想過提前退休。
孫策,你只有千名士兵、數十匹戰馬,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孫策的籌碼,并非表面上看的那么簡單。
作為一個統帥,對形勢的精準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孫策的所謂借兵,絕不止于借兵。他至少同時從袁術那里借了另兩件東西:名、勢。
所謂借名,是借袁術四世三公的名義。袁術雖然草包,但這名義很管用。
所謂借勢,是借袁術與劉繇的矛盾、孫氏與劉繇的矛盾這兩股如火如荼的形勢。此時被趕過江的吳景、孫賁正依附在袁術麾下,與袁術的老部下惠衢一起隔江對峙劉繇,連續幾年都毫無進展。吳景、孫賁行時,自然不會服孫策;他們不行,正好孫策上。孫策將當仁不讓地拿回孫氏公司里屬于他的第一把交椅。
這是第一層隱形籌碼。
孫策帶著這千余人、幾十匹馬及袁術、劉繇給予的形勢出發了。但這顯然也不夠啊!
不要急,面包會有的,黃油也會有的。
孫策同時帶走的還有自愿跟隨他的幾百名門客。這是他這兩年能征善戰收獲的人心。畢竟誰也不愿在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袁術公司——朝九晚五地混日子,誰都愿意去一個獨角獸公司跟隨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開創大事業。
一路上,孫策的隊伍在不斷地壯大。這是孫策當年向張纮所說的收復江東的第三步——收集流散士兵。孫策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有根有據,落到實處。當年袁術讓孫策自己去征兵,結果卻把孫策變成征兵的好手,所以扎實從基層干起也沒什么不好的。到吳景、孫賁駐扎的歷陽時,孫策已有兵眾五六千人。
這是第二層隱形籌碼。
但你以為孫策的準備僅止于此了嗎?在歷陽,孫策寫了一封信,于是又一個天縱之才出現了。
眾所周知,這就是孫策的好基友周瑜。這兩人不僅同歲,而且連老婆都娶的是一對名滿天下的姐妹花。
周瑜為何會來?
原來,孫策十來歲時已名滿江東。周瑜慕孫策之名,專誠去拜訪了他,兩人一見如故,結成總角之好,而周瑜自此也成了孫策布局中的重要一環。當別人這個年紀還想著泡妞的時候,他們卻已完成了人生布局,想想真是望塵莫及。當然他們也沒耽誤了泡妞,拿下江東后,二人順便把大小喬娶了,讓曹操都只有干羨慕的份。功成名就,何患無妻?
周瑜給孫策帶來了自己的智力、自己的兵力及叔父周尚的糧草支持。
這是第三層隱形籌碼。
這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滾雪球軌跡。英雄確實可以做到“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但靠的不是那一呼,而是多年扎實的籌備!
自孫堅死后,盼了多少年,由曾經的百戰百勝淪落到潦倒落魄的孫氏公司終于盼回了一位能打的少年英主。舊部與新部們望向孫策的目光滿是灼熱與激動。吳景、孫賁黯然地退在一側,讓出了位置。
這時孫策所占有的形勢,已是既非袁術所能預料,也非袁術所能控制的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75后的孫策與周瑜,剛滿二十歲,團隊的建立自孫策193年募兵起也不過兩年,就要向盤踞江東的第一代勢力挑戰了。
當然,團隊里也有大量孫氏舊部,新老的有效結合,使團隊更加穩定,而這些都得益于新人孫策的領導力。
江東的各位前輩們,這個時代沒有誰能有資格坐享其成,時代的車輪滾滾,大江的浪潮滔滔,請接招吧!
(二)
孫策第一個大的對手,是劉繇。
《三國演義》里把劉繇描寫為無能之輩,這絕對是污蔑。劉繇可不是一般人,他和劉備一樣是漢室后裔,十八歲那年就用智謀解救回了被賊人劫作人質的叔父,被平原名士陶丘洪稱為千里馬。后被皇帝下詔授為揚州刺史,因為揚州已被袁術占據,便南渡長江,被吳景、孫賁迎到了曲阿。沒多久,他就掌控了局勢,發展了數萬人馬,然后一腳踢開了吳景、孫賁,跨江與袁術對峙,完全不落下風。所以他是一個并不弱的對手。
孫策也是匹千里馬?,F在千里馬對上千里馬,勝利的只能有一個。
想要進擊劉繇,必須渡江。劉繇設置了兩道防線,一是樊能、于麋駐守的橫江津,一是張英駐守的當利口(即后來虞永文阻擊金兵渡江而一戰成名的采石磯)。孫策迅速拿下了橫江津,但缺少渡船,準備尋找渡船再渡江。這時孫策的姑母建議說:“恐怕對方會調水軍來阻擊我們,那樣渡江就不順利了,這時怎么能讓軍隊停駐不前呢?應該多載蘆葦扎成大筏,配合船只助軍隊渡江?!边@里顯示了兩件事:其一,二代們的底蘊非可小視,連家族中的一名女性都能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議。站在前代的肩膀上,的確可以跳得更高。當然,也得扶得起來,而非扶不起的阿斗。其二,年輕的團隊就是這么毫無顧忌,一往無前。換個年長的可能就保守退縮了。
吳景、孫賁長期未能突破的長江防線,就這么被孫策一舉突破。
渡了江,劉繇或者還認為這個小侄不過是僥幸。那就打打吧!于是孫策先破劉繇,奪得牛渚營中的糧食與武器,再破劉繇系下的同盟軍薛禮、笮融,再回軍迎戰試圖奪回牛渚的樊能、于麋,再一路轉戰至曲阿與劉繇決戰,以少勝多,連戰連捷,一下就打了出了威名。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不過二十五歲。這一年孫策也只有二十歲,人稱小霸王。
孫策的核心能力就四個字:比你能打。劉繇的反應是六個字:不服氣,沒辦法。被這么一個年輕后輩騎到頭上,誰能服氣?但又有什么辦法?
劉繇放棄曲阿,遠遠地逃到了丹徒。我可以舉出充分的例子來證明劉繇絕不是弱雞,因為劉繇逃到丹徒后仍能收拾先占據豫章的笮融。所以他敗給孫策只有一個理由,孫策太強了!
大家都是千里馬,但千里馬中也分個頭馬。
在打劉繇的過程中,孫策得到了險些埋沒的大將太史慈,并以自己過人的魅力征服了他。一路征進中,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百姓皆呼孫策為“孫郎”,紛紛喜悅地迎接,爭著用牛、酒犒勞部隊。孫策于是風風光光地榮膺新一代國民偶像。他同時一路延攬人才,征集士兵,壯大自己的力量。
史載:“伯符年未弱冠,已交結知名,轉斗江東,士民樂為致死,太史子義一見解縛。孫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據有江東非偶然也。”
孫策的得人得民心能力,并不比以得人著稱的曹操、劉備遜色。
孫策的第二個大的對手,是嚴白虎。
嚴白虎雖是山賊,但擁有部眾一萬多人,所以并不是一個弱的對手??墒菍O策對他很是輕視,說:“閻白虎等不過是一群沒有大志的盜賊,很容易擒拿?!蹦鞘牵庈娫趺磿频蒙狭骺??
孫策包圍了嚴白虎,嚴白虎高壘堅守,派他的弟弟嚴輿請和。孫策同意了,但在和嚴輿會面時,忽然拔刀向面前的坐席砍去。嚴輿的身體向后晃動躲避了一下。孫策笑著說:“我聽說你可以坐著跳,身手矯捷,所以跟你開個玩笑?!眹垒浾f:“我一見到兵刃,就會這樣?!?/p>
孫策立刻站起來,持戟殺了他。
談著談著怎么就殺人了?因為孫策出了一道很難的閱讀理解題,而嚴輿并沒有答對。
所謂談判,有底氣才能談,沒底氣也得故作鎮定,裝作有大牌,唬住對方。孫策這里并不是什么玩笑,而是一出很嚴肅、很致命的試探,要探出對方的底氣。嚴輿在這種試探下被嚇倒了,露了怯,表明他根本沒有充足的談判的籌碼。否則他也不怕對方向自己動刀,因為那將使對方付出更大的代價。沒準備好籌碼卻憑僥幸去談,徒留笑耳!
顯而易見,閱讀理解能力也并不是只有在做語文試卷時才有用啊!有時做錯了可是要丟性命的。
孫策試探出對手的虛弱,便毫不猶豫地擊殺了嚴輿,這也同時擊破了堅守城中的嚴白虎那本已脆弱的心理防線。
孫策一舉擊垮了嚴白虎。
孫策第三個大的對手,是王朗。
王朗毫無疑問是三國時期的杰出人才,和孫策交過手,到魏國做了官,并且官至三公。演義中最后還和諸葛亮比過口才,被罵死了。
王朗同樣對孫策很不服氣,表示要堅守會稽到底??上能娛虏拍懿]有他的做官才能那么高,孫策一出聲東擊西,就將他活捉了。
加上不久后投降華歆,孫策把日后曹丕的三公收集了倆??梢娙乓膊唤洿虬。。ó斎?,賈詡鐘繇除外。)
孫策終于拿回了江東,拿回了屬于自己的東西。
但還有一件東西,也是屬于他的。那就是本屬于自己,卻被袁術給了其心腹劉勛的廬江太守之位。
此時廬江太守劉勛已經威風起來了。自前老板袁術兵敗身亡后,他收攬了袁術的余部,兵力大增,儼然有袁術第二的意思??上硕嗔艘灿幸患闊┦?,糧食不夠吃了。
孫策看出了這一點,派特使給劉勛送出了豐厚的財寶,并寫了一封很卑微的信,表示自己將尊奉他為新老板,并指出上繚這個地方十分富饒,有足夠的糧食財寶可以養活部隊,希望老板您能興兵討伐,小弟我愿意帶兵作您的外援。劉勛高興地相信了。
這條計策并非無人識破,劉曄就識破了。但光聰明人識破有什么用,也得笨人聽得進去。當劉勛利令智昏地奔襲上繚時,孫策立刻乘虛襲破了劉勛的大本營。
屬于我的東西,我終究會拿回來的!這是孫策恪守的人生格言。
至此,孫策已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炫目的逆襲。
曹操聞到孫策平定江南,嘆息著說:“猘兒難與爭鋒!”這評價可比對孫權的評價要高。
孫策最后一個對手,是他自己。
郭嘉曾經評價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笨陀^說來,這評價并不準確。因為孫策也很有謀略,也能延攬人才打造團隊,并非匹夫之勇。但輕忽、性急這兩點,可真是說到了骨子里。孫策最終因獨自出行,而被刺客刺殺,死時僅二十五歲。
其實東吳也有明白人,一些人就勸過孫策不要獨自出行,孫策也認為他們說得對。但有些東西,或者是深深地流淌在血液里的。孫氏一族的躁動冒險的基因,孫堅有,孫策有,后來孫權也有——“親射虎,看孫郎”,乃至孫皓也有,只不過演變為狂暴基因了。
一個人的成敗都和其特殊的性格脫不了關系。孫策因其冒險進取成就了自己,唯其如此,才能在一群保守僵化的“老人”中間,破冰前行,若等到這種性格被打壓摧磨得沉穩了,恐怕也銳氣盡喪、時機盡失了。所以何必一味地抱以否定批評呢?
孫策所代表的意義,不是一個特例,而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是三國新勢力的登場。
兩個75后,一支年輕的軍隊,便席卷江南,這已對時代的走勢作出了最強烈的暗示。繼之而來的,是八年后赤壁大戰最強80后的登場。
可惜曹操無視了這暗示。自官渡擊敗袁紹,橫掃舊一代諸侯后,他便以為天下再無敵手。忽視了不容忽視的新一代勢力,他付出的是一生最大的代價!